專欄文章

昨日香港,今日竹圍––專訪竹圍工作室主持人蕭麗虹老師

專欄文章分類: 
媒體報導
Tag: 
蕭麗虹
竹圍工作室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文/陳姿彣
 
(上)

有句話說:「別人的老婆比較美。」也許在台灣人的眼中,可能台灣出品的東西不夠好,但看在香港出生的策展人蕭麗虹眼裡,可不是這麼回事。

從經濟學到藝術領域

蕭麗虹老師因為嫁作台灣媳婦,理所當然地就到台灣落地生根了,她的理由很傳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雖然在國外唸書時就認識了來自於台灣的先生,不過她是受西式教育的女子,1976年隨丈夫來到台灣,當時的社會氛圍讓她適應了好一陣子。那時因為有留洋經濟學的背景,所以曾在銀行任高階主管,不過後來隨著孩子出世,在基於希望陪伴孩子成長的考量之下,她毅然決然地辭去銀行的高薪工作,專心在家帶孩子,也因為在這樣單調的生活之下,開始接觸藝術也開始創作。

因為家庭,她開始學習扮演好一個母親、妻子的角色,學習融入台灣的環境,當孩子學習ㄅㄆㄇㄈ時,老師也跟著學習,在扮演好一個女主人的同時,也開始接觸藝術。在她的眼中,藝術是包含各種面向的,不論是什麼生活背景及工作環境的人,都需要接觸藝術,就像左右腦平衡一樣,當媽媽的角色累了就轉換成工作模式,當工作累了再轉換成媽媽角色,藝術對她來說是一種調劑,一種「無中生有」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驚喜無所不在。

交易行為是你可以清楚知道交易的對象、價格等等,但藝術是不可預期的,你永遠也不知道在策劃、執行的同時會遇到什麼困難,會遇到誰然後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老師在策展上找到了可以滿足她的挑戰性與多元性,因此而一腳踏入藝術策展的領域,不過蕭麗虹對於藝術策展的看法似乎還多了一些可能性,經濟學出身的她,從社會分工的角度創設了竹圍工作室,希望透過它逐一實踐對於策展的想法,以及由此出發來關懷台灣環境。因為家庭,她開始學習扮演好一個母親、妻子的角色,學習融入台灣的環境,當孩子學習ㄅㄆㄇㄈ時,老師也跟著學習,在扮演好一個女主人的同時,也開始接觸藝術。在她的眼中,藝術是包含各種面向的,不論是什麼生活背景及工作環境的人,都需要接觸藝術,就像左右腦平衡一樣,當媽媽的角色累了就轉換成工作模式,當工作累了再轉換成媽媽角色,藝術對她來說是一種調劑,一種「無中生有」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驚喜無所不在。

策展的另一種可能

對蕭麗虹老師來說,策展人是辛苦的,為了策畫一個成功的展覽,需要付出許多心血,目前台灣許多獨立策展人都是單打獨鬥,從構思到執行,都是親自尋找資源,並且溝通、協調、監督、執行也全都不假他人之手;蕭麗虹老師對這樣的情形不予置評,但她認為,策展應該分工,策展人應該專心負責構思,執行面應該由其他人協助完成,這樣才不至於造成策展理念的紊亂。

另一方面,蕭麗虹認為自己是以一個藝術家的身分,與其他藝術家共同發聲、提出需求,向政府要求對藝術的支持,為台灣藝術爭取更好的環境、資源,基於此而成為藝術政策的研究、推動者,所以其定位不完全是策展人的身分。

蕭麗虹老師指出,她所成立的竹圍工作室(以下簡稱竹圍),其中有一部份就是和策展人合作,是所謂「共同策畫」的策展模式。竹圍是策展人與提供策展所需各項資源單位的中介,本著社會分工的概念,將展覽的策劃部分與執行部分分開,因此蕭麗虹老師比較慣用的模式是「聯合策展」,也就是由策展人找她合作策展,竹圍協助策展人呈現他的策展理念,這樣一來策展人可以比較專注在呈現他的展覽論述當中,不需要為了藝術家、藝術品創作、經費來源、協辦單位等等煩惱;所以蕭麗虹老師說,如果藝術家策展,她就負責執行;如果是她策展,就是找其他單位負責執行,共同策展的模式才是她認為較有效率的策展方式,而竹圍通常扮演的就是一個執行創意的單位。

分工·轉換

訪談前半段,在瞭解蕭麗虹個人思想內涵的短短幾分鐘內,老師不斷提及「左腦、右腦」的概念,她認為任母職與工作是右腦與左腦的平衡;策展的執行與構思更是左腦與右腦的轉換,她以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運用社會分工的概念來執行策展、研究藝文政策,也因此創立竹圍工作室。竹圍多年來和多位策展人合作,共同策劃多次展演,藉由這些經驗,逐漸發現台灣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優點,究竟蕭麗虹是如何看待台灣,又以哪些方式關懷台灣,下回會有更精彩的報導。

 
(下)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在上集中介紹蕭麗虹老師,以「分工」的概念來實現她對於藝術的理想,老師想要從藝術的角度切入,關懷這片土地;藉由她親近台灣多年來所得出的了解與感想,關心環境開發、培植新秀、深耕台灣、深耕國際等四個方向,是厚植也是期望,為台灣的藝文環境注入一股新氣象。

台灣的文化特質:自由、厚度

台灣在歷史與地理位置上是得天獨厚的,那些看似悲傷的被殖民歲月,台灣人民堅強地走過一切,也培養出對於各種文化的高接受能力,蕭麗虹認為台灣的文化特質具備充分的自由度與厚度,這是台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更深層的文化價值所在。

基於這樣深厚的文化土壤,這片土地也逐漸蘊藏了一群文化創意工作者及愛好者;蕭麗虹認為,台灣應該以這樣的文化特質自豪,以這群文創軍為王牌,跳脫島嶼的限制,文化入口及出口兼顧,包容、轉化之外,應該更積極將台灣文化的深厚底蘊,介紹給其他國家,也讓我們的文創吸收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訊。因此,蕭麗虹老師說竹圍工作室比較傾向是幫藝術家規劃發展路徑,而非藝術策展;不同於傳統藝術經紀,規劃是對藝術家而不是對藝術品,她認為這樣才是將台灣文創深耕,並推向國際的明確做法。

文創的希望與無奈

因為要幫藝術家規劃他們出國進修的途徑,蕭麗虹老師開始研究政府相關的文化政策,尋求更多的資源,據蕭老師的說法,台灣文創法的通過,在亞洲的文化人士眼裡,被認為是將藝文鬆綁,提供藝文環境各項資源的創舉;如果文創法施行得宜,將會全面串聯起藝文圈的資源,在空間、資金、產業輔導等方面,提供藝文創作者一個完善的創作環境。然而有利必有弊,蕭老師也同時擔憂文創法尚稚嫩,是否能有效解決這十幾年來文創產業的無奈還尚未可知,但有一點不得不立即提出的是,「文創圈勢必得像科學園區一樣,需要有一筆研發的基金,文創產業必須有自己的一套R&D(Research and Developmemt,研究與開發)」。

據老師了解,目前台灣已在國家發展基金中的文化基金,提撥部分供文創產業使用,不過國發基金隸屬於經濟部,其個案補助金額多龐大;以科技產業為例,政府看到的是研發成功之後的龐大市場商機,不會去在意研發過程中可能的失敗或是重複研發的浪費等問題;然而文創產業中的每個人都是獨特個體,但每個產品的金額要求都很小,例如文創商品的設計費用,甚至延伸到出品之後的展覽,了不起一兩百萬就已經很足夠,對於國發基金來說,文創商品的商機不大,也就比較沒有投資的價值。

蕭麗虹老師的理想是,投資教育文創新秀,培植文化創意工作者,協助他們獨立創業,但國發基金又認為,教育是教育部的事情,國發基金要的是產品導向,或是更大的投資市場,而比較不是這種基礎的耕耘,小額的投資,而這種想法就使文創成為爹不疼娘不愛的三不管地帶。

然而蕭老師擔心的是,如果都讓原本已經很大的集團得到補助經費,而不去扶植這些小的個體,那麼小的永遠也不會變成大的,也就不能達到真正落實耕耘本土文創的目的,這是政府部門應該去省思、檢討的。

藝文介入城市發展

在蕭麗虹關懷的文化政策當中,除了扶植文創工作者獨立創業之外,還希望能夠幫助藝術家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以首都台北來說,在地價普遍過高的環境下,藝術家根本沒辦法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創作據點。蕭麗虹老師說,現在由龍應台、廖咸浩、李永萍等人,開始去意識到,假如一個城市一直在蓋高樓大廈,而沒有一些小而美的空間,將這些藝文種子種下,那麼這個城市也將會是一座枯井,城市失去了自己的性格。

政府逐漸意識到這樣是無法讓藝文種子在這片土地上深耕發芽的,有性格的地方才是藝術家的最愛,所以政府開始將那些舊的國有空間財產,轉給藝術家使用,例如:台北當代藝術館、伊通公園等替代空間,這樣一來,第一、可讓所有人知道我們有這樣的歷史文化,二來這些有性格、有故事的空間,也才是藝術家最喜歡駐留的聚落。藉由藝術家進駐這些記憶空間,在那裡進行藝文活動,讓所有人記住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

在蕭麗虹的眼裡,台灣在這方面是做的不錯的,相較起香港和大陸,龍應台提出「文化在巷弄」的概念,文化唾手可得;而蕭老師認為如果讓每戶人家門前,也都能種上花花草草,那就是花博了;用文化妝點城市,用花草綠化都市;將「文化在巷弄」的概念延伸到市容整頓方面,這就是蕭老師從事藝術最希望落實的一環,用藝術來關懷這片土地的環境生態。蕭麗虹認為,在這片土地上,不只有藝術策展,還有更多各種不同的藝文形式,在填充這片土地的內涵,讓它擁有自己更獨特的性格。

深耕台灣,展望國際

基於上述,台灣擁有足夠的歷史建築,豐富的歷史過去,然而台灣在政治上被孤立,國際語言能力不足,島嶼文化不易與人溝通等障礙之下,不僅讓豐富的文化不易宣揚出去,也讓我們無從得知最新訊息,不知道這世界上其他人在做些什麼。蕭麗虹老師說,台灣政府尚未出現補助文創工作者出國觀察、學習的政策,在這方面的推廣也還略嫌不足。

所以在蕭老師主持的竹圍工作室的各項計劃中,將文創人才送出國,是其中的一項重點計劃。在這之中,竹圍工作室扮演的是一個媒介的角色,不僅協助藝術家連絡前往國家的住宿資訊,以及學習課程等,同時進一步推廣這樣的概念,一方面讓台灣的人才出國觀摩,另一方面也讓國外的藝術家到台灣來駐地創作。

原本是舊雞寮改建的竹圍工作室,在鐵皮屋的空間裡隔成幾個房間,將供來台駐地的各國藝術家居住,這是竹圍工作室駐地計畫—「創意人力派遣所CAMP -- Creative Arts Manpower Platform」整合計畫的一部份。現階段,工作室提供三個空間給短期駐地使用,來自外地的藝術家、策展人、藝文研究者來此發展他們的概念與想法,同時也會依據他們的個別需求來協助他們參與在地的藝文展演、論壇等等活動。在藝術家駐地期間,盡可能提供協助以及網絡連結,協助尋找資源、發展計畫、實驗他們的想法、製作樣本、在地展示成果,並促成駐地藝術家與其他相關亞洲及國際藝文空間的交流。

結語

從蕭麗虹老師的訪談當中,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老師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從事藝術工作,其主要的關懷有三:一是人才培養,這是台灣的根,唯有將台灣的文創新秀推向國際,才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的文化內蘊;如此即達到第二項:文化交流,有了這些,回過頭來關懷台灣的藝文環境,落實「文化在巷弄」的概念,讓這塊土地的人都可以了解這裡的文化、歷史,進一步喜愛這片土地,保護這裡的環境生態,這就是蕭麗虹用藝術創意的內涵與永續生態的概念,來表現她對台灣的熱愛。藝術不再只是藝術,而是更貼近生活,更真實的存在,也是台灣的生命活泉。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