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中央廣播電台粵語節目「文化台灣」專訪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老師受邀前往中央廣播電台粵語節目「文化台灣」,用蕭老師的母語與大家分享:她如何由一個經濟學學者,漸漸斜槓成陶藝家、策展人、藝術收藏家⋯⋯直到竹圍工作室創辦人的歷程。 通篇節目皆由廣東話進行,佐以中文介紹頁。歡迎收看介紹並收聽廣播,一起認識竹圍工作室;和我們的大家長——斜槓老年——蕭麗虹老師吧! 蕭麗虹老師系列專訪分為四期,每期20分鐘。最後一期專訪節目將在6月12日(五)播出,敬請在60天內多加利用下方連結,至官網收聽。或者利用附檔MP3重複收聽。
新北市私立淡江中學 第四十一期校刊:【藝術篇】初見藝術坊──竹圍工作室
page 29-31 新北市私立淡江中學 第四十一期校刊 【藝術篇】初見藝術坊──竹圍工作室
保庇新北市2019年5月號 ─ 竹圍工作室
初夏來臨,從淡水到北海岸沿線各景點,開始湧入大量遊客和人潮,除了美景、美食,這裡還有許多為地方、為鄉親、為這塊土地奮鬥默默付出的人和場域,值得前來探索,有將風箏運動國際化的民間高手、跳脫傳統製茶的有機茶農、喚醒麵糰靈魂的麵包師傅、扶弱重建生活的慈善家,也有翻轉故鄉帶來遊客的社區領袖,和為國爭光的醒獅教授。如果喜歡藝術,還可以到老街的小劇場看場表演,或者到藝術家培育基地,感受主人為臺灣藝術發展的無私奉獻,點點滴滴的感動,成就了推動社會前進,背後最強的正能量。
生態永續裡的藝術實踐
在藝術村年會的座談現場,「歐洲綠色藝術聯盟」(Green Art Lab Alliance,簡稱GALA)創辦人雅絲敏(Yasmine Ostendorf)首先提到了一件不無諷刺的藝術品,藝術家從格陵蘭運來了許多巨大的冰塊,讓觀眾親歷冰塊溶化的過程,整個創作計畫雖然與環境意識相關,但藝術家的做法究竟是維護自然還是加速毀滅,是值得大家一同深思的命題。論及環境藝術,相信人們都不陌生,但從思想到實踐不僅困難重重,且如何兼顧作品品質及迴避道德面向的各種質疑,至今仍是高度複雜性且尚待思考的迫切命題。 座談同時邀請觀樹教育基金會(簡稱觀樹基金會)的環境教育專案主任王昭湄分享雲林的成龍村案例。該村本以農業為主,但1985年的一場劇烈颱風引發嚴重的海水倒灌問題,這時村民才明白成龍村早已地層下陷。泡過海水的農地即便完全乾燥,土壤仍舊無法進行耕種,成龍村的景觀因此從一整片的農田轉眼間變成了大片候鳥棲息的溼地。20年後農委會林務局才想到方法協助當地農民並以生態休耕為名,提供田地泡水的居民們相應的經濟補助。然而日子久了,林務局發現無法區辨單純想要補助與真正有需求的群眾,因此委託觀樹基金會介入,將解決方法交給民間非營利組織處理。觀樹基金會首先打造了環境教育的平台,並從小學生開始著手,再透過孩子們將訊息傳遞給村民。同時開始尋找可供藝術家駐村的空間,透過各種藝術性的手法引起在地群眾的注意與參與意願。
蕭麗虹的「不良嗜好」 用藝術品看台灣40年
推薦序 欣於所遇 財團法人文心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淑英 不良嗜好,興奮地熬——蕭麗虹的四十年藝術收藏 盈嘉文創創意總監/石瑞仁 與藝術同行的蕭麗虹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瑤華 見證每一個青春和藝術的相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張晴文
「聰明的消費」 探討消費行為.環保意識
結合落語、編織、舞蹈3種型式,呈現出互動式的表演,由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竹圍工作室策畫的「聰明的消費」,讓民眾思考平常的消費習慣,以及重視環保議題。
~穿越回家的路~Open Green社區巷弄改造計畫
婦援會邀集樟文社區、景美女中、竹圍工作室、天貝武設計品牌企劃製造所等各單位攜手合作,由學生與社區志工親自參與,將原本陰暗雜亂的334巷,改造成婦女及孩童可以安心行走,溫馨明亮又饒富人文特色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