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人與自然合流在這片土地上 《合流_跨域藝術X社區對話》活動後記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14期
Tag: 
葉佩如
南門溪
河川保育
《合流_跨域藝術X社區對話》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曾詩涵

台灣許多被遺忘在生活周遭的自然景觀,也許就藏在自身生活周遭,等著你的慧眼去發現。此次跟著竹圍工作室來到新竹,參與《合流_跨域藝術X社區對話》的成果發表演出,而今晚表演的舞台就位於新竹市明湖路的新興橋下,平常新竹市民相當熟悉,也可能永遠都只有個匆匆經過的地方。

流經橋下的這條溪叫做-南門溪,藝術家葉佩如就讀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時,曾經過這條溪流。看見溪流遍佈著垃圾,一股衝動湧上她的心頭,希望能為這片土地做些甚麼。因此她開始撰寫企劃書,並且與里長、地方居民合作,聯手帶動新竹市民對這條溪的關注。正逢此時,汲取《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經驗,並把更多關懷的種子帶到新竹。

溪水的消失 是人類的哀愁

這天傍晚,表演即將開始,並陸續湧入許多人潮,身為外地人的我十分驚奇當地居民的參與度。表演開始之前不免有各方人士的致詞,也有居民直接呼喊官員們是否真正懂河流。一切就緒後,紀淑玲老師老師先教導觀眾和她用台語吟唱一段曲子,伴隨著大家的聲音,潘憶蘅老師娓娓唱出:

「是偌久的等待,等待什人欲來
佇二億年前的時代,為什麼留下來」
「最深的期待,最遠的未來
月光完全了解,只是靜靜囥心內」
「一個人的心,可以收留多少悲傷
溪水的消失,是我永遠的哀愁」

一段段歌詞流入每一個人的內心,兩位老師帶著笛聲與鼓聲沿著南門溪走動,藝術家葉佩如在遠方牆面刻畫著美麗的花樣,此時藝術家吳思僾身著一片黑色的紗,迎著風,踏著緩慢地步伐走進河道,將人們帶入深沉的思緒中。吳思僾藉由身體的表演藝術,傳達著溪水與人之間的共存與拉扯,在這齣表演中,維持一種冷漠的、淡定的表情,好似把所有的情感,不論是傷感、忿恨、無奈、喜悅,都消融在同一個狀態中。

整場表演似乎是一場時空的抽換,許多觀眾落下了眼淚,牆面繪畫記錄了這段表演的過程,音樂和舞蹈則將大家的思緒凝聚當下,思考過往河流記憶與如今物景更替的樣貌。表演的尾聲,李朝倉老師用故事喚醒大家對於溪水的觀念,在觀眾的擔憂下,他仍當場喝了一口溪流的水,他認為即使這個水再如何被汙染,仍舊是我們的母親,陪伴著我們。是的,我們所遺忘的自然,養育著人類的生命,然而人們如何對待這片土地,看著如今的社會,我不停地思考著。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