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竹圍樹梅坑搏創新 吸引香港青年來訪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10期
Tag: 
MaD
生態保育
MaD創不同之旅─臺北
做好嘢實驗室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賴佳翎

流經竹圍的樹梅坑溪在居民多年關心之下,不僅引起新北市政府重視,這條跟隨四季而有豐富變化的溪流,帶動在地小農多樣化的農作物產出,就連在地的昆蟲、生態達人也十分重視流域中的物種,以樹梅坑溪為中心的「竹圍後花園」,正是我們最珍貴的地方特色。

樹梅坑溪流域除了是在地居民的驕傲,多年來發展的經驗,也吸引許多訪客前來汲取經驗。這個月中,長期關注溪流保護的陳建志老師,帶領一群來自香港MaD的年輕人走讀樹梅坑溪。MaD為「Make a Difference」的簡稱,是香港當代文化中心主持的跨界創意交流平台,致力支持亞洲年輕人發揮創意,為個人、經濟、社會和環境創造正面改變,這趟行程是「做好嘢實驗室」的「MaD創不同之旅─臺北」,帶領香港年輕人走訪台北的民間組織、文創產業,認識創新精神的實驗案例。

走在田間步道,他們對路旁各種昆蟲、植物非常好奇,很喜歡向老師提問「這塊地是做什麼用的?」「那棵是什麼樹?」老師說,樹梅坑溪是他看過擁有最多鳥類的流域之一,山上也有很多青蛙,反映流域生態多樣性的程度很高,因為青蛙多,代表他的食物「昆蟲」很多。

竹圍工作室是這次走讀的終點,在享用午餐的同時,觀賞《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記錄影片,回顧三年來參與行動的夥伴和理念,許多團員看完以後表示非常感動,其中一名大學生接受訪問提到,希望「台灣不要變得跟香港一樣」,不重視生態與發展之間的平衡,更放棄留下來為當地做出改變的熱誠,因此,她很羨慕台灣有很多民間組織自發性地將想法付諸於行動,並匯聚更多人留下來參與改變。

樹梅坑溪可以是一個起點,以此借鏡在台灣更多有同樣遭受汙染、破壞情況的溪流,環境議題的行動就不會僅僅是個案而已。我們對自然環境整體的關懷,以及當下或未來的我們期望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或者去反省我們和這塊土地的關係,是可以被連根拔起的嗎?團員受訪的最後跟我說:「我在當志工的蝴蝶生態保育區旁邊已經蓋起大樓了,可是當地大多年輕人都不太反對...」如果是你,你怎麼關心自己居住的社區?當然並不是完全反對發展,而是在發展的同時,如果能多方面顧慮,居民才能跟環境永續共生。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