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悼樹梅坑溪:古蹟變護岸 生態不再生態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9期
Tag: 
河川保育
破壞生態
生態工法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本刊訊

前年的一次颱風,水流過急的樹梅坑溪沖毀兩旁護岸,不見相關單位的評估報告,直到今年四月份,確見怪手把大石頭移開,還有工人把在地文史工作者吳春和老師稱為「古蹟」的大石頭逐一敲碎,以「現地取材」的方式,把處理過的石頭堆在溪邊作為護岸,再用水泥把石縫填起來。短短四個月的工程,就讓20萬年前生成的大石頭,因人類活動而崩解,更讓人不勝唏噓!

新北市農業局從四月份開始,在樹梅坑溪妙覺寺橋的東側開挖,進行護岸工程,此舉讓在地居民錯愕不已。原先野溪裡的石頭在枯水期時,能讓水留在河道裡,涵養大地,補充地下水層。而在雨季或暴雨時,大石不僅可以減緩湍急的水流,更能避免大量雨水直接沖刷至中下游,如今雨季已到,移除溪中大石將加快溪水流速,若突下暴雨,又遇中下游段加蓋河段堵塞,或淡水河漲潮,無法順利將大量雨水排出等類似情形,反而可能回沖倒灌,造成人民更大災損!

樹梅坑的地質屬於大屯火山群,是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火山體。源自大屯山系的樹梅坑溪其原始溪床上,就遍佈著黑灰色的火成岩。這些火成岩的年代除了少部分可遠溯至250萬年前之外,多數在80萬年以內成型,其中最年輕的出現在觀音山,僅有20萬年左右的歷史,是大屯火山最後一次爆發時留下來的,大體而言都是屬於第四紀更新世的火山。長年研究在地文史的吳春和老師心痛地表示:「原本位在溪床上的岩石是萬年古蹟,一夕之間被敲碎拿去作護岸,真是得不償失!」

這些溪床上的火成岩,大小錯落,有的是小石塊、有的可以大到三公尺寬,是動物們的自然棲地,溪流兩旁也有大片的林蔭在此生長,形成一片寶貴的生態區,儼然是野生動物們的樂園。今農業局一再保證此工程是以生態工法施作,不會造成生態破壞,還能穩定現有的河床、護岸,達到防洪防汛的效果。但現場使用的水泥基座已經使生物少了躲避干擾的棲地,而兩旁的護岸坡度之陡也讓生物只能望溪興嘆。再加上三台挖土機同時駛入溪床來回輾軋,該工程期間所造成的生態破壞,更讓人質疑所謂生態工法的真實性!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