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社區劇場:以對話性表演重啟樹梅坑溪的故事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3期
Tag: 
容淑華
公共議題
抗爭劇碼
對話性藝術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賴佳翎

「社區裡的阿公阿嬤都比我們還忙,他們一大早就起來要去上課,學唱歌啦、跳舞啦,他們活動可是比我們還多的.....」。策畫社區劇場的北藝大容淑華老師憶起當時與阿公阿嬤相處的那段時間,不禁笑了起來。一直到最近,還不斷被問及何時要再開表演課,阿公阿嬤對於表演藝術的高度熱情也是容老師當初未預料的狀況。

開始進行採訪之前,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老師桌上放了一本格蘭.凱斯特(Grant Kester) 所著的《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於是,我便藉此請教老師如何將「對話性藝術」的概念轉換至社區劇場的構想當中。老師先是提到一般人對藝術的理解僅止於看一場戲、一件裝置藝術,但那件作品感覺上又是與自己沒有太大關係的,甚至會引發隔閡之間的疏離感。「對話性藝術」的理念跳脫一般對作品的認知方式,強調透過交流的過程嘗試建立一種合作關係,無法單靠一人詮釋結果,而是須仰賴彼此以同理心的態度重新定義互動關係。

社區劇場第一幕:福德里

談起當初與福德里里長接洽完成後,便帶著學生和當地居民展開地方考察。容老師觀察到當地人的凝聚力很強,主要會在社區發展中心和公廟交流或聯絡感情,社區居民平時也會主動開辦諸如氣功、舞蹈課等課程,好不熱鬧。於是,在一開始,容老師也著手開辦一些課程,像是與咖啡店老闆合作的課程帶大家了解我們喝下去的水含有什麼成分,以及在表演課上邀請居民帶老照片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並找其他人一起即興表演一段小時候發生的情節,過程中大家還會自己改編台詞,玩得不亦樂乎。

社區劇場第二幕:關渡國小

接著在寒假以後,老師透過關渡國小的學生為起點,將世代之間對樹梅坑溪的情感再次地串連起來,由小學生主動想像溪流背後的故事,可能是以什麼型態呈現?將會發生什麼事?藉由自主創造的表演藝術重啟對一條溪流可能性的想像,從編劇到排演到最後上場表演的過程,都超越了僅僅是說教式的談論議題的層次,也進一步地讓社區故事得以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給社會大眾,不只是經驗回顧,也能夠反思當今樹梅坑溪的存在與未來可能的面貌。

社會運動與對話性藝術

至於容老師如何看待社會運動的抗爭劇碼(protest repertoire)與對話性藝術的差異或關聯性呢?她認為,近幾年回應社會議題的抗爭劇碼往往為了爭取大眾或鏡頭的注意力,會採取很激烈的手段或營造出使人感到退卻的情境,然而「對話性」更重視如何親近大眾,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純粹路過的人都可能因為感興趣而停下來觀看。而透過表演來敘述一件事情或正在發生的問題,便能展開對話性互動的交流過程,讓原先以為與自己不相干的人們認知到彼此的命運如何在一場表演當中牽連在一起。

容老師提到原先居民對樹梅坑溪的橋沒有感覺,一些老人還認為很方便,經過對話性藝術以身體力行的觀看方式,了解到橋可能有破壞生態之嫌疑,由此更貼近對日常生活居住環境的感知。最後容老師也期望藉由社區劇場讓人們得以擁有自主創造的能力,並進一步地透過劇場空間關注與討論公共議題。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