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樹梅坑溪的前世今生:從《秘密花園》談起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2期
Tag: 
吳瑪悧
藝術行動
《秘密花園》
共享空間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賴佳翎

最近在「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的展覽分享會上,藝術家吳瑪悧除了對於「工作」的定義及場域是否由男性主導呈現提出質疑,若放進資本主義脈絡當中來理解,我們可以觀察到性別與勞動的交互關係所形塑出的角色如何在社會結構下做出回應,另外則是論及藝術與社會的對話,在我們意識到結構的存在以後,是否能夠突破到框架以外做討論。藉此,吳瑪悧帶領大家回顧她這幾年的創作如何回應當代社會城市化的問題。

從《秘密花園》(1999) 的作品談起,吳瑪悧在原本荒廢陰暗的空間裡栽種花草,有別於當時文化局展覽計畫下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在戶外直接呈現,當時參觀的民眾對於《祕密花園》特別有好感,人們走進去時不只可以避開炎熱的日曬而感受到涼意,還能聞到花香,置身於花園之中總是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吳瑪悧由此打造出一個「共享的空間」,參與者可以在《祕密花園》的空間自在地交流與對話,也意味著彼此的生命經驗能夠在此產生共通的連結。

之後,吳瑪悧談到「淡水河溯河行動」(2006) 如何藉著藝術行動開啟對河流議題的想像,以及藝術和公共議題的對話。溯河行動包括,記者會、溯河行動、繪製淡水河域綠色生活地圖、生態藝術展、溯河行動對話、行動宣言等。吳瑪悧認為溪流是孕育城市文明重要角色,溪流的前世今生都與城市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然而當今對經濟發展的盲目追求又對環境缺乏整體性的考量,讓許多人逐漸淡忘了溪流的歷史。她認為:「所有環境問題的背後,其實是文化問題。」

於是,吳瑪悧接著更進一步地拋出「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可以是怎麼樣?」的問題。2008年台北雙年展的作品《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也同樣是針對特定議題進行社群藝術和對話性創作。藉著「都市農耕」做為對應全球暖化現象危機下的一個藝術行動,吳瑪悧決定製作了一個名為〈美術菜園地景〉的媒介、景觀邀請參與者一起來種菜,透過直接參與藝術行動,引導大家開始去思考跟氣候變遷相關的課題。

在積累過去對溪流的互動經驗與想像後,自2009年啟動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從社區出發,是以新型態公共藝術理念所執行的社區行動,透過上中下游居民的串聯、與在地小學、中學及大學合作,和社區民眾、公部門對話以藝術連結公眾。從「樹梅坑溪早餐會」凝聚社區意識,並推動了四個子計畫──<低碳都市村落:流動博物館計畫>、<我校門前有條溪>、<在地綠生活─與植物有染>和<社區劇場>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帶動對公共議題的討論,進而形塑社區居民共通的感知經驗與文化生活。

吳瑪悧認為,對於城市化所伴隨的問題,如何透過集體行動推動改變,如何藉由藝術與社會的對話讓實踐可能,這些提問值得持續思考與討論。藝術便不只侷限在所謂的作品或展覽上,還能夠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態度,重新思索溪流的未來可以是什麼樣子。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