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樹梅坑溪飛英國 參與微型小革命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21期
Tag: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呂佩怡
吳瑪悧
黃博志
許淑真
許淑真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本刊訊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飛到英國啦!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文化組與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合作「台灣文化光點計畫」,而成果就是七月初開展,一直會展到九月初的《微型小革命》。策展人呂佩怡將三項台灣的社會參與性藝術計畫,包括吳瑪悧與竹圍工作室發起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許淑真與盧建銘的《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及黃博志的《五百顆檸檬樹》。當地時間6月27日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舉辦的展覽簡介座談,以及7月2日在曼徹斯特的展覽開幕,吸引上百位英國藝文界人士參加。

用文化方法討論社會議題

《微型小革命》旨在強調藝術在台灣社會現實所產生的改變力量。策展人呂佩怡在展覽論述中提到: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五百顆檸檬樹」這三個藝術計畫皆為以過程為基礎、長期、參與社會的行動,分別將藝術視為關注環境生態的方法、做為社會運動的另類策略、做為交易交換平台。這三個計劃對待社會議題不採取挑釁路徑,而是使用一種柔性策略、生態友善態度,以及強調藝術的療癒力量。一如吳瑪悧所說「編織關係」,這些計畫已產生某些社會效應與改變,這也就是這個標題「微型革命」之意義。透過這個展覽同時也展現台灣社會的多元樣貌,以及不同於西方當代藝術的獨特藝術路徑。這段請用不同字型代表引用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策展人吳瑪悧指出「所有環境問題背後其實是文化問題」,短短十二公里的樹梅坑溪正是台灣以經濟發展為主軸之下人們對待自然的縮影。

許淑真與盧建銘的《植–物新樂園》系列從2008年起以生態藝術+文化運動的方式長期進行,嘗試將地理學、生態學、人類學、語言學、和社會學相互對話的植物調值計畫,它在特定地點、族群和時間的研究,以文學與藝術的方式去敘述,討論社群生活和急速變遷中的地景。而黃博志關注農業經濟與消費商品機制之間的關係,試圖利用藝術資源去回饋農民此一經濟上的弱勢族群。

英國版《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有什麼不同?

竹圍工作室這次隨團到英國的丁錫卿說,因為工作室想要利用這次的展出,將展品設計成能夠重複使用且便於組裝的型態,在每次需要展出的時候,就可以很快地使用這些現成物,所以在前往曼徹斯特佈展前,花了很多力氣在設計與製作展出的物件,因此,物件的處理也會比較細膩一些,其中運送的過程中也遭遇因關稅問題所導致運送的延宕。而在現場佈展時,一樣會有調整的需要,像預先繪製的流域地圖,因為配置上無法與其他物件相呼應,使得觀展動線的不流暢,當調整位置時,便因尺寸及材質的關係而無法使用,所以就在現場重新繪製流域地圖,另外也手繪了關係圖。

他也說,展場佈置時會有館方人員及一組工班從旁協助,有些館方人員也有藝術家或策展人的身份,對美學的部分也有一定的敏銳度,有時也會提供一些佈展上的意見,而他們對於這些展出的物件也似乎很有興趣。

而這次《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在英國,除了展場,以及遠距離運輸需求而帶來的改變,丁錫卿也說,「未來的教室」的部分,除了展示三個子計畫的影像紀錄之外,也使用了「在地綠生活」的課程中,討論到的水與植物的關係。我們在當地收集了雨水、河水(以前是運河,現在成為都市與社區的景觀及休憩場所)及自來水,分別與研磨成汁的紫甘藍混合,其所產生顏色的變化,也可以讓我們看到,這些屬於曼徹斯特生活中的水一個概略的樣貌,而這也是英國版《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與其他版本的展覽最大的不同處。

微型小革命 Micro Micro Revolution

展覽時間:2015.7.03-9.06
展出地點:英國曼徹斯特華人藝術中心
策展人:呂佩怡
參展藝術家:三組藝術計畫––吳瑪悧/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許淑真/許淑真「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黃博志「五百顆檸檬樹」
更多資訊:http://bit.ly/PTCinUK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