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23期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文/何祺婷
在竹圍民族路132巷1弄的巷口,有棟獨立的低矮建築,門口用油漆寫著「水源重地」,雖然位在馬路邊,在往來人群的視線中卻一點都不起眼,它的功用似乎逐漸被居民所遺忘。
幼時就住在竹圍地區的竹圍國小家長會會長郭維志說明,這棟低矮建築是蓄水塔,跟周邊的公寓建築群「勤益社區」是在一九七零年代同時建造的。當時竹圍地區的自來水還不普及,多數居民可能用自家井水,或接山上的溪水來使用,據郭先生敘述,當時從山上接水下來的管線沿著水溝處處可見。
雖然勤益社區建造時,已有自來水管線,但供應水壓不足,有了蓄水塔,將水接到蓄水塔,再利用馬達將水送入社區裡,勤益社區的居民便能無虞用水供應不穩,建商也較容易吸引顧客在勤益社區裡置產。
而一九九零年代之後,淡水地區自來水建設突飛猛進,竹圍地區使用自來水的普及率也增加,自來水水壓也足以提供家家戶戶使用,在不用擔心供水的狀態下,蓄水塔的功能漸漸形同虛設。竹圍地區本來還有其他幾棟蓄水塔,因為已無作用,皆陸續被拆除,只剩下132巷口的這棟還在。
或許對老竹圍人來說,蓄水塔所代表的「飲水得來不易」的時代背景,只有存在回憶之中吧!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