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營運總監 洪秉綺
開始前,想提個問題──當你每次參加工作坊的時候,你最想獲得的是什麼?尤其是當你必須花上半天或一天的時候,應該都會帶點期待值,他山之石,我們來取經!
6/30號下午,主持藝術進駐平台分享工作坊,這場是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和台北國際藝術村共辦的2017台灣藝術村聯盟年會「藝術的循環:機構中的教育與行政」的加碼場。或者也可以說是大戲開始前的可口前菜。
幾個月前,便和講者來回溝通幾次有關於工作坊的內容,除了本身我們也有經營藝術進駐平台的經驗外,對於其他老牌子的平台經營管理上也有很多想瞭解的地方,兩個平台都有超過15年以上的資歷,也都曾面臨組織改革與人員變動的狀況,現在的平台主持人,TransArtists瑪莉·佛爾(Marie Fol)和On The Move移動網秘書長瑪莉·勒素(Marie Le Sourd)的經營策略又是什麼呢?
那天下午,密集的三個小時內,戶外下著滂礡大雨,我們20個人在很舒服的室內環境下開始了非常精彩的工作坊。兩位講者根據先前提的問題,大致分為三大項分享:
1. 資訊控管:網路資訊量如此的龐大,如何在有限的資源進行收集和編輯?如何取捨資料,將資訊放上平台?而如何區分網站和社群媒體宣傳的策略?如何在社群媒體上吸引更多人使用平台的資源和如何擴展平台的能見度?
兩位講者馬上就提出使用者常會對於這兩個平台分享的資訊差異性在哪有所困惑。當平台間在某種程度上有點接近時,如何區分兩者差異和不重覆做事,彼此間都做了一定的協調,最基本的便是編輯規範(editing policy)要非常明確,要不訊息容易模糊,準則就會拿不定。譬如說,OTM上面的駐村資訊中,進駐單位一定都會提供部分旅行費用,而Transartist則是以履歷般條列出進駐單位的特性和提供的服務等。進駐資料開放讓進駐單位可以寄信給他們,審稿過後便會上架。而面對茫茫網海資訊中,在有限的時間內和有限的人力上,挑選自己需要的資訊都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如何在幾個重要的機構或者是平台會員的新聞稿中獲取資訊,整合到網站上。接下來,透過社群媒體的宣傳,可以吸引使用者連回主網站,再從內文的連結點擊到進駐單位的網站。#Tag的使用也是經營社群媒體很重要的一環,以簡潔的方式強調重要性。
2. 資料庫的內容撰寫和歸檔:針對龐大的資料,如何歸檔?是否有特別的工具可以分享?如何判斷資料的正確性?分享的資料是錯誤的話或者是過期的資料,該如何處理?如何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在平台的版面設計上有什麼邏輯呢?又談到資料庫的後台管理以及程式編碼的相容性?
TransArtists是一個資訊平台,在裡面可以看到上百筆以上的藝術進駐單位的資訊,分門別類,主要是服務藝術家,讓使用者可以藉由這個平台找到適合自己的進駐單位。除了資訊的分享外,也會藉由不同的講座或工作坊面對面與使用者做交流,不管是在工具書上的提供或是依主題的分享。當組織可以額外申請到專案經費時,會根據主題做更深入研究。幾年前,組織改組,目前歸屬在荷蘭文化總會(Dutch Culture)。
On the Move 2001年由IETM的協助下成立,一開始是網站的計畫,2007-2009年發展成網絡關係的平台,提供針對網路資訊和表演藝術方面的知識內容。直到2011年後,便從IETM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網絡平台,目前有40位會員,提倡Mobility的概念。什麼是Mobility,Marie le Sourd解釋包括辦理活動、巡迴表演、參加國際會議、藝術進駐、培育計畫、專業在職進修、互換員工計劃等等,牽涉到移動活絡的都算在內。同時他也積極在製作各國、各地域的經費資源手冊,朝著資源共享理念邁進。他也說,期待有一天可以製作台灣版的網絡和經份資源手冊。
兩個平台的網頁設計邏輯很不同,舉例來說OTM,基本上就是以一個非常實用性的資料庫,沒有過多的設計,但是提供服務的方向很明確。兩個網站都沒有期待使用者會在他們的平台上停留太久,因為早先也提到,平台的設立在於整合與串連,透過點擊,希望使用者可以連結到原資料來源處,有更深的了解。
3. 網絡的連結管理:為什麼在組織間建立有效率和有執行力的網絡是必要的?如何透過聯盟串連組織,讓組織間保持順暢的對話和資源互享的頻道?平台和聯盟的董事們如何提供聯盟或會員們的執行和行政上資源?以及,如何去評量平台的成效?
兩位Marie,已經是認識十幾年的好友,除了是歐洲Green Art Lab Alliance的盟友外,Marie Fol(Transartists)也是Marie le Sourd (OTM)的董事,於公於私之間的關係,如何找到平衡,並以公正評論給予組織經營的建議,是他們已經長期培養的默契。Marie le Sourd也提到,董事們的專業和資源有助於組織的成長,把握與董事們定期開會的時間,提出疑問,尋求支援,促進雙邊的溝通管道順暢。
另外,在工作坊中,他們也提供TASA一點建議,包括會員定期的聚會是有必要的,提供一個空間和時間讓會員彼此交流,也可以讓彼此間有機會建立一些互信,甚至組成一些小組,久而久之,就有機會可以一起做點事,通常安排兩天一夜以上的工作坊都會在彼此拉緊感情的。聯盟本身需要多花點時間和精力與會員們聯繫,確保都有獲得對方的回應,建立起互信的網絡。
所以在工作坊的下半段,兩位Marie帶著大家操作了一個小活動,意在增進會員間的互動,他們提出了兩個問題,既簡單又直接,並利用便利貼,邀請每位參與者寫下回應。
第一個是,你可以提供的資源是什麼?有些人回應,可以提供翻譯、串連藝術家進入社區或學校、社群媒體的宣傳能力、與大地藝術季的串連、拍照和攝影技術支援、協助了解原住民和在地文化資源、提供進駐空間、政策研究和市場分析、跨域合作、藝術教育等。
第二個是,你希望聯盟可以提供什麼服務?大家陸續提出希望聯盟可以提供跨單位合作的機會、與其他國際平台接軌、知識和資源分享、資金的協助、讓台灣的藝術進駐單位可以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提升和多發起非正式的會員會面,聯繫彼此感情等。兩回合下來,其實,總是會發現,某個組織擅長的可能是另一個組織所缺的,彼此可以有機會互補,也了解大家對聯盟都有一些期待,有期待就有空間進步。
花了不少時間整理當天工作坊的概要,希望透過這篇,除了讓沒有參與到此工作坊的朋友們可以瞭解當天的狀況,也是鼓勵大家可以上他們的網站,好好利用這些資訊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料,最後也是要老王賣瓜,我們推出或推薦的活動都可掛上品質保證,都希望分享最好最實用的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