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小梅的竹圍觀察#10:竹圍居民需要更好的步行空間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梅的竹圍觀察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往來捷運站跟民權里的行人,走在民權路上的時候,有一小段必須被迫走在完全沒有人行道的馬路邊,與省道台二線的高速車流爭道。原因是該處的空地,長期被鐵鏈給封閉,難以通行。

這個月,由於民權路邊施作排水工程的緣故,讓人車共道的情形變得更加危險而急迫。在民權里長的居中協調下,該處封閉土地終於開放供大家行走。

其實依照《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條的規定,「騎樓」本來就屬於人行道;然而實際上騎樓土地的所有權人,未必甘心將空地純粹供行人通行使用,進而放置自己的物品(包含停車)造成所謂的「路霸」現象。至於沒有建物形成騎樓的土地,在沒有劃設人行道的情況下,要不要把空間開放供行人使用,就更依賴地主個人的意願。

行人在竹圍:與車共道的日常

徒步行走的人,在竹圍生活其實非常的辛苦。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民族路的市場出入口處:返家的居民,剛離開竹圍天橋往民族路繼續前行,馬上就會遇到這個嚴重的瓶頸。初來乍到的人多半根本不知道如何前進,對於老居民,只能說「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通過此處的走法。

民生路的情況稍微好一點,也有少許的人行道。但由於兩側人行空間實在是有一段沒一段,走在民生路上,與其靠邊走一小段之後還要走出來到馬路,還不如一開始就走在馬路上。

不能只依賴地主,公部門應積極劃設更多的人行空間

竹圍居民恐怕都同意的是,竹圍地區最讓人安心的步行空間,是「觀海極品社區的公設」。如果扣掉觀海極品以及零星社區的公設有開放民眾行走,那麼竹圍地區除了捷運站、圖書館、公園的附近一小撮有真正的人行道之外,幾乎其它所有地方,人、車都必須被迫共道行走。

如同前述,「理論上」騎樓也是人行空間的一環,只是考量人性,很難期待每個地主都願意好好把自己的空間釋放出來,形成整條完整的人行步道。要撐出足夠人行空間,公部門應當更積極創造行人專屬的交通動線。

今(2019)年,自強路的坡道段、以及民族路33巷開始有鋪設綠底的「標線型人行道」,算是一個好的開始;然而標線型人行道並沒有辦法真正區隔人與車的空間,未來除了在標線型人行道邊緣追加架設「防撞桿」之外,還是希望可以改造成真正的人行道,並避免汽機車闖入。

期待公部門能真正建立「以為本」而非「以車為本」的交通環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