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是竹圍工作室營運的最後一年,〈小梅的竹圍觀察〉也要好好走完最後一段。本次專題「鬧市竹圍」描繪竹圍地區的商賈日常,無論對竹圍不熟悉的朋友,或是竹圍老在地,希望都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專題依然分成上中下三回,第一回,先從「夜市」談起。
話說從頭
流動攤販大肆聚集在整條街道或某塊空地,形塑而成的「夜市」,被視為台灣重要文化。一個地方可以把夜市做起來,取決於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還是人流。定居的人或往來遊客越多的地方,越能撐起夜市每天運作,否則週期就會降低,成為定期甚至不定期夜市。
以淡水來說,目前沒有每天都在營運的夜市,包含鄰接的三芝與八里,主要夜市恰好都採取每週開張兩天的作法:主五副日的大庄里「沙崙夜市」、主三副日的下圭柔山「集應廟夜市」、主六副四的「三芝夜市」、以及主六副二的「八里(廖添丁廟)夜市」。
名稱 |
主要營運日 (每週) |
次要營運日 (每週) |
---|---|---|
沙崙夜市 | 週五 | 週日 |
集應廟夜市 | 週三 | 週日 |
三芝夜市 | 週六 | 週四 |
八里夜市 | 週六 | 週二 |
竹圍形成城鎮的年代,比上面幾個區域來得晚近,舉辦夜市的週期密度就又更低了些。但隨著地區風貌變遷,竹圍的夜市流變也自成一脈小歷史。
竹圍夜市流變簡史
二十世紀下半葉,工業化浪潮席捲全球,尤其在以「飛歌電子」為代表的產業聚落落腳竹圍開始,引來竹圍地區第一波人口激增,地主紛紛蓋起兩三層樓房,脫離前時代的農村風貌。
當時,每月五號與二十號入夜後,攤販會在民族路上聚集形成夜市。除了販賣吃喝玩樂小物跟日用品的攤位以外,彈珠台等遊戲攤位更是大小朋友難得的娛樂設施。
1980年代,飛歌電子廠房拆除,原址大部份土地改建成現在的「觀海極品」社區,1997年淡水線捷運通車,竹圍蓋起更多高樓住宅,迎來第二波人口激增。民族路交通需求逐漸繁重,難再容許攤販在馬路旁大排長龍。
市集對劇變的回應主要有兩項,一是縮減規模,集中到民族路110巷、112巷一帶的空地(接近今天的民權公園),二是轉移至現今民權里大和生停車場的位置,採取類似沙崙夜市的營運模式。但各種作法都難再重現當初民族路上的盛況與商業效應,直到2000年左右,這些夜市都不再繼續運作,竹圍曾有夜市這件事,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新世紀,夜市再臨
近五年,流動夜市重返竹圍。採取約三個月舉辦一次,每次持續一整週的作法。攤商利用觀海極品社區靠民族路側的公共設施空間搭棚,然後讓各式攤販進駐。
市集的組成,配合公設空間,大致有三個區塊:
一、較靠近捷運站的社區角落廣場,也就是通往社區既有地下商店街的上方,通常會架起一座巨大的書攤帳蓬;
二、另一頭的民族路深處,接近停車場出入口處的廣場,聚集需要現煮的飲食與遊戲攤位;
三、連接兩處廣場之間,觀海極品社區大門側的長廊,供給日用品與農特產品,包含販售已包裝好不需要烹調的食物的攤位們。
四、一跟二有時會對調。無論如何,夜市大致會分成這樣的三個區塊。
歷來的竹圍夜市,其實都沒有形成一個約定俗成的名字。這次的新夜市,倒是有不少人戲稱它叫「雨神天團」。因為他們在竹圍開張的那一週間,不知為什麼,總容易遭遇雨勢。有時,架設帳蓬當晚就同時開始飄雨,搞得像是祈雨儀式般。
流動的夜市、流動的城市
夜市是流動的,夜市的變化,也反應著夜市所在街區、道路、城鎮的地景變遷。三十年前的竹圍居民,很難想像三十年後的竹圍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再三十年後的竹圍街景會如何變化,沒人說得準。
【秘密花開,悄悄落果 徵集中!】
歡迎來到秘密花園。偷偷告訴我吧!那些和竹圍相處的歲月裡,細細碎碎的秘密。
→→ 秘密花開傳送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