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舊式工人都累得半死,渾身污濁,幹活時得把身子滾進去。
可是在這裡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新人,新的勞動方式,一個新時代,
幹活的時候喝牛奶……-- Bohumil Hrabal (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2021年的今天,人們談到竹圍這塊地方,幾乎都是住宅密集的印象。但在捷運淡水線的前身──台鐵北淡線停駛前,1960年代至1980年代將近三十年間,竹圍其實主要是吸引台灣其它地方的人前來工作的工業城鎮。雖然「工業時期」的時間不算太長,可是對竹圍地區的影響非常深遠。今天小梅就帶大家來看工業時期在竹圍留下的痕跡。
用文獻回顧工業時期
目前關於竹圍地區工業時期比較完整的文獻描述,還是來自竹圍國小師生專題研究「發現竹圍仔的角落」與「小溪的眼淚 - 樹梅坑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網站裡的相關段落。依照竹圍國小師生的整理,三十年間的工業時期可以稍微再細緻分成前期,北投陶瓷產業發達連帶使周圍有興建燒窯廠的需求,為竹圍地區引入第一批工業;後期,因為導入外資發展加工出口的政策,讓電子業、紡織業等人力密集的產業進駐,吸引大量勞工來到竹圍,對住宿的需求間接造成建築業興起,也有很多人決定就此定居竹圍。
還有些零散的報導,像是《樹梅坑溪•阮ㄟ報》第11期的「在地三十七年 見證竹圍歷史的佳宏旅舍」就從側面印證工業化對竹圍所造成包含地景與居民組成的巨大改變;中國時報「坐捷運悠遊 尋北淡線老故事」則由文史工作者蘇文魁之口,以點和線的形式帶出竹圍老工廠們的變遷故事(蘇文魁的親姐姐也是那時期來到竹圍飛歌上班的其中一人)。當然最豐富的還是與「飛歌電子」有關的資料,不過在飛歌的故事裡,竹圍頂多是塊背景布幕而已。
小方塊:飛歌事件 「美商台灣飛歌電子公司」是外商投資條例施行後第一家享受保稅制度的跨國公司,又與「美商台灣通用電子公司」齊名,立即吸引了大量的女性勞動人口相繼湧入工廠工作。而後卻因在裝配線上不當使用三氯乙烯與四氯乙烯的混和溶劑來清洗零件,導致1972年10月初,一連傳出5起女性裝配員在工作中因吸入混合溶劑之揮發氣體引起肝中毒最終不治死亡的工安意外。 政府一方面顧慮當時國內仍處戒嚴時期,一方面想到電子業是勞力密集的重點產業,為防民心騷動,乃責令內政部衛生署立即針對全省電子產業展開一連串的工安檢查,嗣後並公佈「空氣中有害物質容許濃度標準」、「有機溶劑中毒預防規則」,積極催生「勞工安全衛生法」。也因此,使整起飛歌事件在歷史上的指標意義更加突顯。 (節錄自:羅桂美〈再現飛歌 ─ 幾場歷史殘斷〉,敬仁勞工安全衛生雜誌) |
淡水第一間大賣場在竹圍
1990年代,捷運淡水線還在施工中,未來的竹圍站附近已經成為房產熱點,不斷有社區大樓新建,製造業類型的廠房一一淡出。當時,進軍台灣多年的法商家樂福集團,逐漸在量販店商戰中取得領先地位,但在台北縣市人口稠密區域已設置的商場多半還是社區型,比較像是規模稍微大一些些的超市。家樂福集團注意到竹圍地區的潛力,搶在捷運通車前決定進駐工業區舊廠房,打造出三千多坪的賣場。
1996年12月,「家樂福淡水店」開幕,成為淡水史上第一間設有商店街、美食街的大型購物中心。實際上,直到2010年1月熄燈為止這十多年間,家樂福都是全淡水,甚至是整個北海岸唯一的大賣場。收攤的決定不僅引發地方熱議,連當時的淡水鎮長都公開表示希望縣政府可以幫忙解套,避免商場消失的結果。
家樂福從竹圍退場,背後牽涉到都市計畫這類屬於法規層級的問題:賣場的實際使用(商業)與土地的使用分區(工業)不符;賣場營運時必須遵循的消防法規,也因為建物太老舊增加管理維護上的困難。後來,家樂福並沒有改建廠房,而是選擇在淡海新市鎮另起爐灶。
從工廠到住宅
飛歌電子廠房拆除清空後,地盤大致一分為二,蓋起「關渡大國」與「觀海極品」等大型社區。擁有廣大開放空間的觀海極品更成為許多竹圍居民的日常徒步區、休閒乘涼處與重要覓食地,彷彿是竹圍的聚落核心所在。但飛歌電子原址直到現在,其實在都市計畫上的使用分區,跟竹圍家樂福的舊址一樣,都是「乙種工業區」。
也就是說這些社區,都是明知位處工業區,仍然就地興建並對外販售的「工業住宅」。
小方塊:工業住宅 在既有工業區以興建辦公室、廠房附屬宿舍等名目向政府機關報備,並合法取得建照,實際算盤是盡可能隔出大量空間單位並以如同一般住宅的模式對外販售獲利。工業住宅與一般住宅在規格上有些許不同,此外工業住宅原則具有比一般住宅更便宜的特點──有原則就有例外,淡水竹圍的幾處工業住宅就是例外。 工業住宅在雙北地區,尤其是新北市並不罕見。中和區的「元氣大鎮」還有淡水區的「南加州」都是有關業者經常舉出的案例。 |
包括觀海極品、關渡大國,還有原為正大尼龍廠址的「南加州」,原為奇龍窯業廠址的「幸福社區A至E棟」,這些地段的都市計畫使用分區,直到現在都仍然屬於乙種工業區。雖然許多竹圍人應該都還沒忘記幸福社區曾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全數震垮,再花上好幾年重新建回來的故事,但並不代表這些興建在工業區的住宅,必然有安全上的疑慮。
建築規格上,這些房舍必須遵守工業區的相關規定,像是室內樓高的底限較住宅區要高,接水接電的管路也都必須依照廠房的規格打造,只要建商不得寸進尺違法加蓋夾層(樓中樓),工業宅的挑高多少也會反映在建築物的外觀呈現。當然工業住宅終究有實際用途與使用分區不同的問題,近年各縣市政府也在加強取締,新北市比較特別,主要採取輔導轉型的政策。
竹圍幾處工業住宅剛好都是知名社區的偶然,還有工業住宅與一般住宅在規格上的些許差異,探尋這些蛛絲馬跡,可以提醒我們,竹圍作為工業城鎮的時代,並不是那麼遙遠。
還有很多可以探索
這回刻意限縮在「工廠離開後的工業區」的題材裡,其實關於「竹圍有工廠」還有很多能談的。最後就稍微點個兩點:第一點比較無趣──當然有在工業區裡規規矩矩,普普通通做工業用途的廠商,例如待了五十多年,前年才搬走的輝瑞藥廠;第二點是在勞力密集的年代,竹圍其實有不少鑲嵌在住宅區中,介於家庭代工與輕工業之間,多半從事紡織業的小工廠,關於這方面更深入的故事不妨聽聽實際租下小工廠的畸零地工作室怎麼說吧。
大概也有人在想為何反而不談竹圍工作室。確實竹圍工作室恰巧就是以廢棄飼料工廠改建而成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只是整個竹圍地區的後工業敘事,不太需要放在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脈絡下來談。畢竟竹圍地區從戰後這幾十年來關於土地利用的經濟誘因一直都很強,民間總是在想盡辦法把眼前的土地用於各種 可行 / 不可行,或者,合法! 跟 合法? 的用途。
更該指出來再度強調的,是都市計畫部門在竹圍一帶的力不從心。像是那些難以依據實況調整的乙種工業區,像是台二線沿線那至今仍未被真正拓寬利用的道路用地。
參考資料
發現竹圍仔的角落,未具名。新北市淡水區竹圍國小校本課程;
再現飛歌 ─ 幾場歷史殘斷,羅桂美。敬仁勞工安全衛生雜誌,2002年;
量販店之市場地理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陳怡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5年;
坐捷運悠遊 尋北淡線老故事,劉英純。中國時報,2006年;
「北投陶瓷之美」專題研究,翁永傑、李玨叡、李幸儒、高莉婷、李嘉桐、黃美寧、黃丞逸、黃意舒、江彥融、許瑜珊。台北市北投區文化國小,2006年;
淡水家樂福月底收攤 地方不捨,郭顏慧。自由時報,2010年;
淡水家樂福老舊 下月歇業,洪哲政。蘋果日報,2010年;
「家園重生:100個災後重建的故事」-臺灣都市更新案例總集/921災後自力更新重建專冊。內政部營建署,2010年。
「小溪的眼淚 - 樹梅坑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專題研究,陳建興、洪雅雯、周聖傑、李暐婷、高偉誠、吳哲維、陳星妤、陳佳儀、吳珮慈、田恩典、連珈賢、陳佳駿。新北市淡水區竹圍國小,2012年;
想買工業住宅?6撇步教你免被坑,游筱燕。Smart智富月刊,2013年;
在地三十七年 見證竹圍歷史的佳宏旅舍,許鈺羚。樹梅坑溪•阮ㄟ報,2014年;
新北市府要禁新「工業宅」卡關 建商、議員私下暗擋,李昭安。上報,2018年;
變更及擴大淡水(竹圍地區)主要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2019年;
古蹟燒不燒?雞蛋糕點燃的文資保存想像力,黃詩茹。非常木蘭,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