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小梅的竹圍觀察:蓮霧、平台、青草地 ── BCS Farewell Special (3)(fin)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梅的竹圍觀察
文化空間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2021是竹圍工作室營運的最後一年,〈小梅的竹圍觀察〉也要好好走完最後一段。2021年最後專題,寫寫關於BCS的小事,感謝進出BCS的各色人等撥空受訪。


「常常來竹圍工作室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工作室過一段時間就會長得完全不一樣……你在空間中坐的椅子、某一面牆、一片木板或甚至是一根繩子,都可能是進駐者或是過去夥伴留下來的痕跡。」

去(2021)年在竹圍工作室二十五週年閉幕論壇,第五場次主持人張筱翎在開場白中用這樣一段話,描述多年來在 BCS 園區中,創作者、經營者、還有協力夥伴,如何以肉眼可見的方式,持續改造空間的樣貌。

同年底在工作室開放日「終章」的園區導覽活動,現任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的遣辭更加刻骨:

「你現在看到的每一個空間,幾乎都曾經被用來當作辦公室──除了後花園的生態池之外。」

但其實有塊區域,至少近十四年來都沒再被人改造,發生格局上的變化。那就是有著蓮霧樹、木平台,以及青翠草地的「果醬花園」。


工作室剛成立時,圖中紅色區域還是空曠的展場,至於紅色以右的部份幾乎都屬於天文院(宮廟)範圍

果醬花園的誕生

BCS 成立之初,動線集中在靠近大門兩側:藝術家自行創作、辦展、觀眾自行看展的場域,除了廢棄廠房的室內空間,尚有入口左方與自行車道緊密相連的戶外花園,發揮迎賓的作用。

隨著 2005 年與天文院的爭訟勝訴,次年執行拆屋還地,站在 BCS 經營團隊的立場,收回了大片土地,規劃出十二柱、買杯、果醬花園等嶄新場域,並邀請身聲演繹劇場團隊進駐之後,園區主要動線大幅向右側偏移。同時期,土地邊界漸被架起圍籬,朝向會去控管人員出入的藝術村體制,大門左側區域在這段過程中私密化,原本的戶外花園,逆轉成為後花園,甚至是秘密花園的存在。

果醬花園的草地上原本有蓮霧樹與梅樹各一棵。2008 年,擔任空間管理職員的藝術家陳有德將梅樹移植至面對入口大門的位置,果醬花園的格局至此底定,直到今日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2021 年,陳有德主動向竹圍工作室團隊提出〈復職計畫〉,為期三個月的時間回到園區整理環境並以影像紀錄。其中一顆縮時鏡頭特地對準果醬花園,重拾勞動的記憶,也復刻當年的行為。

戶外展演與排練

藝術村體制,意謂著 BCS 營運團隊必須自籌經費,其中場地租借便是重要財源。果醬花園的草皮將近百坪,不算大(約華山劇場草皮的五分之一)也不算小,正好整塊充當蓮霧樹下木平台的搖滾區,許多音樂表演便在此發生。例如知名原民運動家、音樂人 Panai Kusui 自 2009 年起連續三年舉辦的《狼煙預備起草地音樂會》;或像在 2014 年《來竹圍玩一天》系列活動裡的《庭院森森草地音樂會》也因為當時的北藝大搖滾音樂研究社──包含創始期的草東沒有派對、Deca Joins──參與,才有從午間至深夜搖滾不間斷的演出能量。

邁向藝術村體制,雖削弱了來自人類的野性,但由於主事者的意志,使得藝術村營運起來相當程度擁抱著自然的野性,親近自然的性格始終吸引著氣味相投的團隊前來工作室舉辦活動。例如由 BONTE 好物金工所主辦的《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藝術計畫》系列,便連續五年選擇在蓮霧樹下進行「滿月音樂祭」,同時利用花園草地舉辦「野女人市集」,與十二柱的室內空間規劃展覽。

其中,2017 年的滿月音樂祭不久前,蕭麗虹老師自小領養的狗狗安安離世,主辦單位也適時在活動裡安排追思會流程,展現與工作室團隊的情誼。

駐村小社區中庭

2012 下半年伊始,竹圍工作室與各國藝術村選送交換藝術家進駐的模式已能穩定執行。藝術家的駐村(住宿)空間如「研究室」、「閣樓」、「實驗室」、「客棧」等,無一例外,全部圍繞在果醬花園旁。對於這些短期進駐的藝術家而言,草地宛如社區中庭,蓮霧樹下的木平台就是再日常不過的交誼、用餐、研究空間。

不乏在果醬花園進行現地創作,或利用果醬花園作為創作素材的駐村藝術家。如 2013 年日本藝術家冨田哲司〈Utopia〉將機器架在樹上,影像投射於下方平台的木餐桌上;或是 2019 年夏季駐村藝術家劉純良的發酵實驗,便採集大量的當季蓮霧。

非但藝術家間的交流變得自然,其實果醬花園也位處藝術行政的日常工作動線上,降低了藝術家與行政之間的隔閡。正如劉星佑(走路草農/藝團,2016 冬季駐村藝術家)的觀察:

「…竹圍的工作氛圍,則是讓例行性公事,變成他人可以參與的行政日常,這也是其他單位難以複製的特質與屬性。」(文字來源)

2020 年底,最後兩組親身進駐竹圍的藝術家,吳佩璇、與萬事屋的林雨潔,便以「土壤的氣味」為題,在蓮霧樹下展開他們結束駐村前的藝術家座談會。

身聲、大地、火鼓祭

身聲演繹社進駐竹圍兩年之後,於 2008 年正式改名為「身聲劇場」。

由於所承租的「辦公室」與「身聲大地樂器館」兩處空間皆鄰接果醬花園,身聲因此非常積極地利用果醬花園的舞台與草地,像是日常排練(高蹺!)、組裝與測試器材(花車!),當然也會在此公開表演。光是在 2009 年,身聲便透過與不同單位合作,在草地舉辦過三次以上的「火鼓之夜」。還經常召開各種親子活動,鼓勵大小朋友來工作室玩耍。

身聲劇場更將果醬花園草地與自行車道之間的路徑,運用自然素材設計成大地樂器館的門廊,大幅提高園區的能見度。可惜考量到駐村藝術家的安全因素,這條路徑逐漸被荒廢,即使在 2017 年,BCS 邀請 Ismaila Badjie 重新設計出入口,然而避免路人由此通過的政策方向,仍未改變。

2021 年 11 月 27 日,在「再見竹圍:紀念晚會」後,身聲劇場在草地上舉辦〈河岸知音火鼓聚〉,用經典的紅紅火焰與隆隆鼓聲,邀集各方知音朋友,齊聲歡送竹圍工作室。

也是迄今發生在果醬花園的最後一場表演。

蓮霧、平台、青草地

聽說當初取名果醬花園 JAM GARDEN 有兩種意涵,一是來自於表演藝術的 Jam 概念,二是蓮霧樹每年六月大量結果落地,形成的果醬……好吧,果醋或是果酒也行。

多年來,在 BCS 園區裡頭,短期進駐藝術家的意志、長期進駐藝術家的意志、行政職員的意志、協力夥伴的意志、主事者的意志……有時還包括狗狗貓貓的意志,不斷改造著空間的形貌,加筆,或覆蓋。

但眾生的意志,在果醬花園都要退讓三分。

或許是蓮霧樹威能。

又或許這就是 Jam 的真意。

 


後記:
聽說目前還在下蓮霧雨,至少沒有拖稿到蓮霧下完。
真的是專欄最後一篇的!Bye-Bye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