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吳源樹-吳仔厝人物系列報導之一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1期
Tag: 
單姓吳子厝聚落
吳源樹
吳仔厝人物系列報導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林芷頡

引言

做田人,是樹梅坑上最美的風景。

竹圍仔後山上暗藏的梯田聚落,原來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番社領域,二百多年前由從福建遷居的吳氏閩南移民,在山坡上開疆闢土,形成單姓的吳子厝聚落。

丘陵地形的聚落中間,地勢低凹,隨者流域範圍,以古老的石砌方法依山勢構建邊坡,開闢出一畦一畦的梯田,早年因水圳、野溪水源充沛,一波波的水稻浪海和秧田上的典儀習俗,描繪的本地最美的農家風景。

廿多年前隨著水源枯竭,浪海不再,只能見到不需要大量灌溉的根莖葉類菜圃,但因位於邊陲,沒有趕上台灣近三四十年間的巨大地貌變化,罕見地保留住台北早年的人味地景。

在這裡,隨便就能撈到一個可以滔滔不絕講在地老故事的人,本刊策劃「吳仔厝人物系列報導」,期盼藉由對耆老的描寫,勾勒出在地的人文歷史。

吳源樹 如泥土般溫厚的做田人

民國14年生的吳源樹在樹梅仔坑土生土長,是現今吳仔厝聚落裡最高齡的耆老,也是整個吳氏家族的大家長,因著做田人對泥土的熱情,雖然現在耳朵有點重聽,手腳不再俐落,口舌也樸拙,但卻是聚落中最好的嚮導,當他講古道今時,話與中充滿著在地智慧與溫度。

個性像泥土一樣溫厚,吳源樹對人慢熱、不善主動,但只要論到家族歷史、聚落變化,他即侃侃而談。

吳源樹說,吳氏祖先當時自福建泉州府支身一人來台,在本地落地生根,生下五個兒子代代繁衍相傳,開枝散葉發展至今,成為現在台北少數尚存的單姓聚落;吳仔厝聚落裡的各房各家都有關係,血脈盤根錯落,不過,卻只能各別追溯到「祖」字輩,「祖」輩以前溯至吳氏移民老祖之間的族系血緣關係,完整的族譜圖已無從考證。他幾年前還特地到戶政事務所追查家族的戶政資料,可惜在日治時期因遇火災,已遭全數燒毀。

根據吳源樹出生以來的記憶,本地就叫「小八里坌-樹梅坑」,整個大竹圍區域當時稱做「小八里坌」,全是平埔族的番地,「竹圍仔」的地名是近年間才改的;「樹梅坑」設當時實際的地界,包含現在的樹梅坑聚落一直延伸到吳仔厝聚落,「吳仔厝」聚落地名,是近年土地重劃歸予小坪頂里管轄後才有的地名,靠近中下游的樹梅坑聚落則劃歸於民生里管轄,目前吳仔厝聚落人家的地籍上還是標注著「樹梅坑」字樣的地號。

吳源樹表示,現今的吳仔厝聚落和它週邊的山坡地包含大華山莊那塊地,是祖先在二百多年前向北投的番社所購買。六十多年前吳仔厝聚落週邊的山坡地包含現在坪頂上方的高爾夫球場,是整大片的茶園,大華山莊的這塊地則是種植燒火炭用的相思仔柴。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很少看到代表「樹梅坑」地景印象的樹梅(本地「樹梅」讀音:ㄑㄧㄣˇ,門-臺語),紙有在當時的樹梅坑範圍和球場那兒還有少數的零星分佈。

吳氏聚落房舍目前僅存一戶傳統土角混磚造的古厝,聚落地貌從古早的土角厝或磚造房轉變為水泥透天厝,大約起建於民國七十年前後,發生於大華山莊興建,第二批新移民進駐,居民互相仿效影響。

相關專案: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