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科技X藝術的現代示範

最新消息分類: 
(OLD)創藝人才養成網:文化創業家進階輔導計畫 Creative Talent Network: Support for Cultural Leadership
Tag: 
Tag: 
Tag: 
Tag: 
Tag: 
Tag: 
Tag: 
Tag: 
Tag: 
作者:樂多新文創編輯部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專訪

科技日新月異,進入藝術領域的門檻降低了,在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的對藝術價值觀的檢視過程中,藝術被顛覆又再造,現今又因為跨界而模糊了領域的界線。在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上,科技與藝術在展館的設計上做了示範性的結合,夢想館裡的動力機械裝置,像花朵般綻放科技色彩…,人手一支 iPhone 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拍出各種效果的攝影作品,玩出過去難以製造出的效果…,在科技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是藝術家!

以下是樂多新文創編輯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進行的專訪,聊聊已沒有疆域的科技跨界世代。

Q:您怎麼看科技跟藝術共存的狀態?

石瑞仁(以下簡稱石):現在科技進步很快,應用很廣,已經是日常生活都在接觸的東西,從最簡單的影音平台到通信設備,比如一個手機已經可以下載很多好玩的軟體,這樣讓每個人都變成玩家,都可以去開創屬於他們的東西!不管是作曲還是拍攝360度環繞照片的軟體,都讓科技的門檻很低,下載0.99元美金的蘋果 App Store 上的軟體,像別人就分析其中一套軟體「憤怒的小鳥」,過去人用石頭打鳥,但現在科技裡是鳥去打豬!又比如說現在當代館的人講藝術、談理論,都希望讓別人看得懂,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推廣藝術。

Q:回到藝術,當代藝術在跨界合作不斷的交融下,您認為有機會突變出什麼樣的新視野?

石:過去談藝術,界別很清楚,尤其是當代藝術,每個領域都是專業,但在80年代,後現代主義思潮出現後,當時的思潮強調打破過去的框框。在藝術領域中,美術館就有很鮮明的分野區塊,在台灣,1989年那一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6年後開始鼓勵創新,於是將過去藝術的分類大概規範成三類─新繪畫、新雕塑、新水墨,這是鼓勵創新,也是鼓勵跨界的一個開始,以繪畫來說他們鼓勵媒材跨界,當時重要的作品,往往是跨領域的人才創造出來,比如說繪畫家跨界做雕塑,反而因為沒有包袱,創造出新、令人為之一亮的作品。

Q:不同語彙的立場,在跨界的前提下,既可重疊成對立或者成為互補,這種沒有絕對的桃花源式想法,在當代藝術思潮中反映出什麼樣的氛圍?

石:後現代主義強調沒有正統,沒有真正的經典,相對於現代主義強調的純粹性,後現代把重點放在複雜性、對照性!比如說賭城拉斯維加斯,全世界經典的地標都被拉斯維加斯挪用、拼貼,那反思到當代藝術,若沒有創新的語彙,那也可以有創新的語法!跨界就是這樣,不管古代和現代、抽像與否…,都很自由,連中山北路都可以出現一棟馬雅風格的建築出現!當人們變成主動的閱讀者,紛紛進入了藝術領域,那就像後現代主義所提出的一點,那就是作者已死論。

Q:近來我們可發現科技與藝術藉由跨界,模糊了兩者的界限,您對各界領域分野的模糊化有什麼看法?

石:遠在久遠以前的藝術就在本身的科目裡跨界融合,現在是藝術再跨界到別的領域,比如說現在很多藝術家的作品較為偏向社會行動,他們用藝術去關注社會議題,比如說都更,而最近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覽「活彈藥」,最近還要辦公聽會,拋出社會議題,在真真假假中,他是藝術行動,也碰觸到社會底層!有時候跨界是跟自己跨界,衝撞框框;或者是彼此合作,組織成一個團體,比如說藝術團體豪華朗機工,有人懂機械,有人懂藝術,相交合作下,就有機會開闢新視野,展示出藝術新的領域。

Q:若要說藝術正在進行一場基因突變,您認為跨界在突變的過程中是必要的嗎?或者什麼樣的刺激是必然出現在突變機制中呢?

石:台灣擁有高科技產業興盛的背景,在藝術的領域中,兩者漸漸的走在同一條路上,可以說是現代科技與藝術互相滲透,彼此開創出不同於過去的展現型態,藝術家使用科技媒材來創作,科技領域的專才也跨足藝術,變化性越來越高,彼此刺激思考,誘發出「直覺」的能力,這種趨勢洪流當代藝術無法忽略,反而要試著去 enjoy!

(原文轉載自Roodo!樂多新文創)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