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竹圍的「綠知識」小客廳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23期
Tag: 
綠色小客廳
來竹圍玩一天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編按
小客廳是去年底(2015)開幕的空間,位在竹圍工作室裡,工作室團隊期許小客廳成為一個社區裡的生活空間,以討論環境、藝術、教育、社區等議題為主,成為跨界平台,分享在地智慧、創造永續未來。在今年下半年,有很多活動會陸續在小客廳舉辦,也歡迎住在竹圍的朋友多利用這個空間!

時間回到4月30日的「來竹圍玩一天」午後,小客廳接連推出三場分享會與一場放映會,吸引四面八方的朋友在此匯聚。

 

實踐.推廣:一城兩地的永續生活分享會

這場分享會由「綠點點點點」虞葳與竹圍工作室的成員陳彥慈分享。

彥慈聊到《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鐵門特工隊與《樹梅坑溪·阮ㄟ報》,以及近期「綠色小客廳」透過各種手作活動、工作坊嘗試永續生活主題。不同於位處自然的竹圍,「都市裡很多宿舍區,但是沒有社區。」虞大哥分享到,城市中,如何找出人與人的關係呢?師大巷弄「古風小白屋」,近年從社區閒置空間成為棄物維修站,當鄰居們習慣有開放空間,理解與交流自然展開,近期的工具分享、搭建工具牆,更在城市裡串連各式社群。

藝術家Irene Bawer Bimuyag分享會

竹圍工作室駐村藝術家 Irene Bawer Bimuyag 成長於菲律賓 Cordillera ––有「Kalinga 的編織村」之名的 Mabilong,十多年來,她著力創造更豐富的編織文化,靈感取材於大自然,她設計新的圖樣與色彩,和20多位編織者討論、一起傳承與推廣。聊到在台灣的這一個多月,拜訪許多部落與客家朋友,因所見的文化、舞蹈、圖樣,她感覺份外親近,一如「在家」,凌晨將返國的 Irene,樂以傳統音樂溫馨作結。

空間.紙本的傳播分享會

這場分享會由「朋丁pon ding」複合式藝文書店空間共同發起人陳依秋與獨立策展人吳虹霏共同分享。

虹霏分享2010年自英返國後,從策展、編輯、至現在以專案研究、撰稿、資源整合、藝術行政、獨立策展等多型態工作的歷程;去年策展竹圍工作室二十週年展覽《竹圍工作室走到20》,她在照片、文件、書籍、陳年幻燈片中,彙整與重現,也讓原本「每碰一本,手都會沾滿灰塵」的層疊書卷,成為在培養皿、小客廳對外開放的書區,包括藝術家們的書籍。

大家坐巧拼上翻書,依秋也帶來由 Waterfall 出版姚瑞中的《小幻影》,不同時光裡的創作,在不同書籍現身。另一項帶來的,是與「空間」共鳴的專題––《NOT TODAY》雜誌的「HI TAIWAN」紙上駐村專欄,每一期邀請國外的藝術家來臺灣,聚焦一條街、房子、或區域…細細帶出每頁背後,工作與探訪故事。當致力於編輯的依秋,分享「編輯這件事情可以接觸到的人、事,以及透過編輯想法,可以帶入實體空間的嘗試」,故事,就來到了剛成立的「朋丁pon ding」複合式書店。

 

綠色小客廳放映會

在傍晚的放映會,竹圍工作室放映紀錄片《回到里山》,並邀請導演老魏進行映後座談。
去年夏天,當竹圍工作室與新加坡「十指幫」劇團與夥伴們協力製作的《寫一封信回家》戲劇時,每次,坐在排練後汗水淋淋大家旁邊的,是時任《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二部曲》的老魏,同時,他也在家鄉(旗山)旁的美濃、跟另一群夥伴工作,是由美濃愛鄉協進會與差事劇團共同創作的《回到里山》演出計劃。紀錄片中,記錄著當時戲劇中的身體演繹、探討美濃農村如何面對發展主義與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面對藝術創作、在地知識、社區參與、行動可能產生的連結,是大家的思考與前行,我們也在緩入傍晚時,認識美濃的故事。

 

分享會主持:蔣明珍、林筠敏、洪芷寧
文字整理:洪芷寧

相關專案: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