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環境藝術再思考:從藝術體驗到永續意識

專欄文章分類: 
電子報
Tag: 
環境藝術
藝術體驗
永續意識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竹圍工作室研發總監 李曉雯

「環境藝術」這個詞彙已衍伸出許多意義,也發展出不同類型的創作方法和形式。環境藝術的創作者過去多抱著對生態、自然的關懷,現在則有更多的社群意識、社會議題被納入。竹圍工作室從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以後,再三思考著我們與環境、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到底是環境多一點、還是藝術多一點?在掙扎與碰撞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鼓勵創作者關心環境議題,提出新的哲思和想像來回應當今的環境現況;另一方面也試著擾動環境教育工作者,讓藝術體驗成為打破學習障礙的一條線索。

過去,環境藝術主要在說藝術家使用自然媒材,與自然環境產生互動的過程或結果;如今,更多環境藝術家以環境議題為素材,透過各式作品型態詮釋出自然與人之間的關連,並且能提供新的觀點,引導大眾關注或修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藝術家不一定是答案的提供者,但絕對能扮演問問題的角色。就拿製作果皮酵素來說,竹圍社區裡面很多婆婆、媽媽都自發性地在製作果皮酵素,並且逢人就送,不斷推廣它的清香和實用效果。香港藝術家方韻芝來台駐村2個月期間,她開始詢問有沒有人在製作酵素,一次機緣下,她在社區裡遇到了這群婦人,大家開心的交換製作心得,也分享實用經驗。這個酵素配方其實不難,只要果皮、糖、水和三個月的耐心等候,就可以有一瓶黃澄澄的清潔用酵素,但是「為什麼要使用果皮酵素?」對「剩食」議題已有一定研究心得的方韻芝,有技巧地展開提問。

居民回應「為什麼要使用果皮酵素?」這個問題的答案包羅萬象,有人是因為自己有皮膚病,開始尋求民間偏方;也有人是因為朋友在做,自己就跟著做;更有人抱著宏大的理想,使用果皮酵素取代化學酵素,使得溪流清淨、減少環境汙染。方韻芝當時則是在研究台灣的剩食文化,發現製作廢棄果皮酵素是一種又簡單、又好玩的庶民活動。就這樣,竹圍工作室也開始加入了製作果皮酵素的行列。我們發現透過果皮酵素教學的過程中,參與者能夠藉著這個體驗活動開始產生對話,從中討論廢棄食物的循環、食物浪費的行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不對等關係,以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轉換的可能性。這個對話和討論的過程可以非常知識性,也可以非常趣味性。藝術家在帶領活動的過程中,除了觀察參與者的反應之外,也在收集創作素材,試圖內化成藝術創作的基底。

或者,將藝術創作成為一種工具和手段,把環境教育和藝術實踐視為目標,利用藝術來引導民眾進入環教領域,亦是一種可行的學習途徑。

藝術本身即是一種發揮自我創造力的經驗。在藝術家引導環境教育課程的同時,自由創作成為參與者引發自我學習的一個動力,「手抄廢紙」就是一個好玩的案例。工作室把無法再使用的辦公室廢紙,或是過期的文宣品撕碎、打成紙漿,重新回到紙的前期樣貌,在此我們依然可以提問「為什麼要使用廢棄紙來做紙?」背後想要探討的是,人們使用各種材料的日常習慣、資源和素材的易得和濫用,以及對於回收系統的依賴性。順著社會結構追索到生產端和消費端,我們也開始思考,兩端可否能互換?甚至開發新的材料使用型態。除此之外,參與者在體驗手抄紙和討論環境議題的過程中,動手動腦的同步,也在進行個人創作,透過小小的紙框,發揮空間構圖、色彩拼貼的創意,做出一份頗具成就感的小品。

「體驗」只是開端,讓參與者經過一系列的活動,進行反思,產生學習意願和行動。「體驗」也是一個創作的前期準備,透過五感接受不同的刺激和資訊,並加以轉化,形成創作的基礎。這個轉化過程並非只有特定人士能做,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創造力,藝術工作者或是環境教育者在此都扮演著引導的角色,協助參與者發掘自身的轉化與創造能力,獲得美感經驗。

追求環境永續所要面對的挑戰是複雜而多樣化的,它們潛伏在日常生活,可見又不可見。但將平凡世界裡難以言喻的微妙之處給表達出來,正是藝術家所熱衷且擅長的事情。在環境領域,竹圍工作室不斷努力建立藝術家與人們之間的橋樑,透過藝術家分享,讓人們獲得美感經驗,也讓人重新思考生活環境,進而獲得對於環境永續更敏銳的感受力。我們相信,環境永續的意識中,具有創造力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