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隱身淡水河畔的藝術天地

專欄文章分類: 
媒體報導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竹圍工作室串連在地交流 與國際接軌

隱身淡水河畔的藝術天地

Text_Irene Photo_王銘偉

全球藝術交流蔚為風氣,在國外行之多年的藝術村,近幾年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在台灣各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部落,莫過於坐落於新北市的竹圍工作室,寬敞的空間佔地總計800坪,創辦人蕭麗虹以獨立經營的方式,提供給予國內外對藝術工作者或團體的聚集村,成為台灣藝術極具國際指標性的交流平台。

雞舍改造而成的藝術村

竹圍工作室自1995年創立至今,是國內最早創立的藝術空間之一,創辦人蕭麗虹身兼陶藝家、策展人、以及藝術村經營者等多重身份,一直以來默默致力於藝術工作的推動,可說是台灣藝術工作重要的推手。有別於台灣各地的藝術村,竹圍工作室緊鄰淡水農場,環繞在愜意的環境氛圍中,更能彰顯竹圍工作室的藝術氣息。沿著捷運站步道步行約莫十分鐘,就能看到隱身於農場旁的工作室,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空間區隔作為展演空間及長期進駐的藝術家作為個人工作室外,三分之一的空間則是提供給予國內外短期駐村藝術家創作交流的藝術村。蕭麗虹在
22年前,便把當時位於竹圍的舊雞舍改造成藝術村,並結合社區發展,工作室從地方藝術開始,到來自各地的藝術喜好團隊進駐,提供大家一個可自由創作的環境。

蕭麗虹表示,竹圍工作室創立以來最大改變就是「不斷的變化」,之所以會把舊雞舍作為藝術村的部落,就是因為很多藝術家都沒有地方工作,有鑒於此,當時蕭麗虹心想,「既然雞舍沒在養雞,荒廢著也是浪費,不如把這塊地整理一下,讓喜好藝術工作者有地方可以工作,或是當作藝術表演的實驗劇場。」這樣單純的想法,沒想到在家人的支持下,「竹圍工作室」也因此而誕生。

改變中求變的藝術團隊

「宗旨不可以變、任務可以變、執行內容更需要變。」是蕭麗虹對藝術工作所堅持的理念,竹圍工作室秉持著這樣的精神,走過22個年頭,她表示,作為藝術工作者,最重要是創意,若總是一塵不變就糟糕了,「畢竟時代在變遷,思想觀念不管怎麼變,但做藝術的『原則』是絕對不能變。」蕭麗虹表示,創立以來或多或少會出現挫折,但她不氣餒把挫折當投資,從失敗中找尋新方向,再從新方向中建構出最好的藝術團隊。

多年以來,竹圍工作室深入扎根台灣當代藝術,不僅提供給大家一個空間與環境交流而已,更致力於藝術推廣、交流,以及對藝術有興趣年輕人的培育計劃,蕭麗虹提到,「只要是對藝術有興趣者,都能經過申請進駐到藝術村團隊。」再透過竹圍工作室的協助與輔導,並從事創作、展演、實驗研究、社區發展以及藝術教育等活動,提供給予藝術工作者能夠得以孕育能量的環境。

藝術與社區環境緊密連結

除了對藝術人才的交流與培育外,竹圍工作室也藉由藝術來改變社會,讓藝術能夠永續扎根,竹圍工作室不但把藝術與地方做結合,為了保護在地生態環境,竹圍工作室更多次深入社區舉辦藝術活動,其中,最受注目的便是「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竹圍工作室總監李曉雯說道,工作室藉由「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來是認識住在這個社區的居民,這個計劃的發想全都是來自居民眼中的一條「水溝」,也就是「樹梅坑溪」,這條長約12公里的小溪,被居民視為「臭水溝」,時而隱身於柏油路下,時而被水泥拉皮繃得緊緊,時而又以污染的野溪樣貌浮現,但不管它在居民眼中是「臭水溝」也好,或是「溪流」也好,它的存在真正目的就是串連社區網絡的重要動脈。

一直以來,樹梅坑溪給許多老竹圍人親水經驗,隨著歲月的流逝,現在在溪邊「摸蜆仔兼洗褲」的生活雖早已不見蹤影,但河道的上中下游流經樹梅坑、紅瓦厝區、土地公廟到竹圍捷運站,沿途還有醫院、碼頭、國中、國小以及藝術大學,雖然看似不起眼的一條小溪,但卻脈動地把居民生活串連在一起,與竹圍工作室多年來所追求的「在地行動」精神不謀而合,因而在2011年號召發起「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把當地居民、生活、環境與藝術結合在一起。

藝術行動 vs 生態環境

她表示,竹圍工作室秉持著對生態的重視,早在多年前就主動關心社區環境等議題,多年來不定期以藝術為號召舉辦的社區活動,目的就是希望能用藝術來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的重視,而先前所辦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就是透過當地社區及學校組織的合作,以五個方案作為活動的媒介,如「樹梅坑溪早餐會」就是定期於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末,沿著樹梅坑溪流域的不同地點,並用當地栽種的時令蔬果做成早餐所舉辦的早餐會,就是把當地居民找來吃早餐。

「流動博物館」則是邀請聚落的修鞋匠、電器修理師或植物達人,以回收再利用的行動把手工勞動帶回生活中;「我家門前有條溪」則是邀請三位藝術家進入校園,配合老師課程帶領六年級學生認識樹梅坑溪同時,也以平面繪圖、公共藝術、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等方式,創作出「樹梅坑溪上河圖」等一系列作品。

又或是以竹圍附近的樹梅坑溪為軸心所舉版的「社區劇場行動」,便是從最貼近生活的在地食物著手,以劇場為媒介,串起新舊居民的生命經驗;還是帶領居民認識在地植物的「在地綠生活與植物有染」活動,就是帶領學生從樹梅坑溪沿岸的植物踏查開始,活動包含採集標本,認識植物,並以植物入菜,更以植物色染食物等活動,就能看出竹圍工作室如何透過藝術活動,把居民與環境串連在一起的成功例子。

轉載自台新銀行無限季刊 第55期(2017年春季號)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