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無限循環(展覽)

August 15,2018
最新消息分類: 
竹圍消息

展覽期間:9/11(二)-10/21(日)
開幕式:9/11(二)6-8PM
藝術家座談會:9/12 (三) 7-8PM
展覽地址:舊金山舊呂宋巷41號

2018年九月,竹圍工作室將與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以及香港WMA基金會一起合作,以「無限循環」為題,各自邀請合作藝術家於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的社區空間「41舊呂宋巷」展出,展期為期41天。此活動亦為全球氣候行動高峰會Global Climate Action Summit的相關活動之一。

開啟全球性的對話是此次計畫的關鍵目標。

竹圍工作室受文化部跨域合創計畫(彩虹計畫)的補助,將邀請這幾年我們邀請的藝術家和關心的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有機會帶到美國舊金山展出。將打開文化與藝術之於環境永續的意義的討論。以藝術和創意回應環境永續從不同領域的合作經驗,也許藝術無法直接改變社會問題,但可以讓問題變得有感,觸發參與者思考以自身的行動促成改變的可能。

此次,竹圍工作室邀請台灣舞蹈生態創意團隊、台灣藝術家李珮瑜、香港藝術家張慧婷和菲律賓法蘭西斯.索蘭諾參與。舞蹈生態創意團隊的舞蹈影像《膠著人生》描述『我們重覆,我們回收』,再來回修復中對比生活的週期,似乎是無止盡的再來回抵制失敗。台灣藝術家李珮瑜在《請你吃土》這件作品中,以煮肉燥飯的方式與參與者互動,用污土碗承裝,試圖製造出一種行於常民街頭的「日常」。香港藝術家張慧婷在2015年的時候,在工作室駐村期間前往蘭嶼,結識了在當地發起回收計畫的原住民阿文和他的夥伴,並將蘭嶼的經歷轉化成繪本《飄洋過海的瓶子》。菲律賓法蘭西斯.索蘭諾,則是在工作室的駐村期間,利用廢棄回收媒材,以《深白色詩歌》為題,回應海底珊瑚白化的問題。

另外,此次其他參展的單位,包括香港的WMA基金會推薦過去攝影比賽獲獎者高靈Gao Ling和TRES Art Collective一同參與。高靈將呈現空氣污染之於生活的對比,而TRES Art Collective則是針對海洋廢棄物提出省思。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則邀請兩位曾今在Recology駐村的藝術家Cathy Lu, Weston Teruya參與。

展覽「無限循環」將包括各種不同藝術家的觀點,以及關心社會議題的組織與藝術家本身在不同的場域,透過藝術如何提昇公民的環境意識。藝術家又站在什麼角色來討論社會議題與環境永續呢?而藝術實踐與機構要如何配合,進一步鼓勵大眾思考永續議題、培養創意與環境友善與並存的價值觀。更多的討論將會在9/11~10/21於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41舊呂宋巷展場與大家對話。


竹圍工作室 創立於1995年,位處台灣淡水竹圍,長期以來觀察並以行動研究關注「藝術村」、「閒置空間再利用」以及「創意城市」三項議題,透過行動研究與國際交流建構出一個微型的常態民間文化智庫。自2010年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計畫」開始,竹圍工作室越顯專注在環境與生態的議題與行動上,更受邀參加台灣科學教育館展覽、曼徹斯特的《Micro-Micro Revolution》特展、雅加達雙年展、巴黎藝術與氣候高峰會(ArtCop 21)等地分享實務經驗。成立亞洲綠色藝術實驗室聯盟,邀請亞洲藝術單位一起討論環境議題,希望能透過藝術行動影響更多人。我們以國際藝術進駐的場域作為基地,以藝術作為媒介,重啟人們的感官,並感受與身處的環境之間的連結,持續扮演一個「引入門」的角色。

WMA 由WYNG基金會策劃,旨在以一系列從影像出發的項目,推動公眾對香港社會議題的關注和討論。項目包括WMA大師攝影獎、WMA委託計劃、WMA映香港攝影比賽、WMA學生計劃及WMA視像。WMA每年設立不同主題促進社會對話,歷屆主題分別為「貧窮」、「空氣」、「廢/棄」、「我們是誰」、「動」和「過渡」,2018/19年度主題為「機遇」。詳情請見:wma.hk

中華文化中心 (CCC) 是一個創立於1965年的非營利性組織。文化中心一直致力於通過教育與當代藝術提升社區地位,為平等發聲。扎根于舊金山華埠的文化中心為當代藝術、教育項目、創造性互動提供空間,以建設健康、繁榮的社區環境及為多元化的移民文化提供平台。中華文化中心的“建設無墻美術館”理念致力於探索在公共空間內為社區交流建設藝術與文化橋樑的可能性。通過在花園角廣場呈現公共節目舞台、提供以城市為背景的深入了解美國華裔歷史與公民權利的教育項目等。 文化中心不斷推進注重過程的藝術創作活動,以增進文化平等、增加社區資源。

藝術家: 

張慧婷 為香港創不同協作的總策劃人,主要在社區及公共空間,策劃過程主導、參與式的藝術項目,亦以文字為主要創作媒界。她認為藝術是一種媒界,思考怎樣存在於這個世界。2015年受Angela Gill Johnson獎項資助,在竹圍工作室協助下前往台灣蘭嶼,結識了在當地發起回收計畫的原住民阿文和他的夥伴。蘭嶼的經歷轉化成繪本《飄洋過海的瓶子》,反思發展的同時,也為阿文持續的項目推廣及募款。她亦曾獲亞洲文化基金會獎助金,於2016年駐美交流。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為竹圍工作室當2010年年度所選的進駐藝術團隊,開始後結下了許多的緣分。台灣第一個以自然與藝術人文結合為理念的跨領域創作團隊。由彭筱茵(舞蹈)、陳逸書(攝影)和曾煥炘(錄像)等藝術工作者創辦。作品結合表演、視覺藝術,以多元形式呈現如室內或環境劇場、舞蹈影像(dance film)、錄像藝術(video art)等,並積極參與環境議題相關藝術行動,將創作理念帶出劇場外。《膠著人生》是由彭筱茵所執導的舞蹈影像,並由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製作。這件作品是2016年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委託製作。已經曾在美國、香港、義大利、墨西哥、荷蘭、澳洲、挪威和北京、深圳等地播映。『我們重覆,我們回收』,在這個修復的迴路中,我們持續被填裝和清空人性和廢物,與他們共存,然後一起丟棄。在生活的週期裡,我們不斷來來回回的在抵抗失敗。

高靈 出生於1980年,現居上海。她的作品使用多種藝術媒介,如攝影、裝置和行為等,緊密審視生活中所謂的「日常」並作出奇異幽默的干預和詮釋,來挑戰我們和「日常」的關係。作品曾參加E-Flux〈當舖〉、 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WOMEN我們〉、英國首屆華人藝術雙年展及香港WMA大師攝影獎等國內外展覽。2013年於倫敦發起藝術項目〈大霧〉 ,以期引起人們對空氣污染的關注和改善。2016年延續前作,創作〈大霧有機面罩〉。(高靈於2013年受倫敦泰特美術館亞太研究中心專訪,詳見:http://www.tate.org.uk/research/research-centres/tate-research-centre-asia/women-artists-contemporary-china/gao-ling

李珮瑜 畢業於台灣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與父母一起經歷過經濟榮景與衰敗,面對山與海與土地意識到知識的渺小與必要。大學捏土,現階段創作藉由陶創造人與土地與環境的關係。

Cathy Lu ,1984年出生於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目前居住在加州舊金山,是一位陶瓷,雕塑和繪畫藝術家。 她的作品主要通過探索傳統的中國藝術形象和表現形式,研究與物體和當代身份相關的文化真實性。Cathy曾就讀于舊金山藝術學院并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同時她還擁有塔夫茨大學的文學士和藝術學士雙學位。 她曾參與過Root Division、Vermont Studio Center、 Anderson Ranch Arts Center和舊金山Recology的藝術家駐地項目。 她的作品曾在Johansson Projects,SOMArts,Aggregate Space和Berkeley Arts Center展出。 同時,她也在灣區多地教授陶瓷課程並且開設研討工作坊。

法蘭西斯.索蘭諾以裝置藝術聞名,專注於以回收垃圾製作成可穿式藝術品和將腐爛的地景轉換成煥然一新的城市空間。身為YLC的共同創辦人,他支持永續性的實踐和各樣社群的宜居性,並希望把這樣的運動帶上國際舞台,他運用創意在社群上連結兒童戲劇而被選為英國文化協會的Elevate Fellow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達沃斯,瑞士)的全球傑出青年。在2015年,他也因為以創意的方式與社區接簇而獲得英國文化協會的贊助。2016年受竹圍工作室和再生藝術工坊邀約,展出「深白色詩歌」。這是對未來的海洋底下生態的再想像。著重在藝術如何促使永續社會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育。

Weston Teruya 在夏威夷檀香山出生長大,目前居住在加州的奧克蘭。Weston曾在舊金山的Intersection for the Arts和Patricia Sweetow畫廊以及奧克蘭的Pro Arts舉辦过個展。 他曾在多地做過駐地藝術家,例如Montalvo Arts Center的Lucas Artist Residency、米爾斯學院的“Art+Practice+Ideas”、舊金山Recology、Sedona Summer Colony和Ox-Bow。 2017年,他獲得卡拉藝術村和笛洋美術館藝術駐地獎學金。Weston是“Related Tactics”的創始人之一。“Related Tactics”集合了多位藝術家、作者、策展人和教育者,著重在種族和文化的融合中創作項目。在與網絡藝術評論平台Daily Serving-Art Practical的合作中,Weston發起了(un)making播客,通過這個平台與眾多藝術家、藝術管理者和少數族裔文化工作者進行討論和思考。

TRES (Ilana Boltvinik + Rodrigo Viñas, Mexico City) 是一個來自墨西哥城的藝術研究團體,由Ilana Boltvinik和Rodrigo Viñas組成。他們研究的重點是通過藝術實踐,注重交織的方法論和在與科學、人類學及考古學等學科的對話中,探索公共空間和垃圾會帶來的影響。他們對探究垃圾作為一種物理和概念上並存的涉及到政治和物質影響的殘留物有獨特的興趣。他們是2015年香港WMA大師攝影獎委員會,同時也是2016年哈佛大學的皮博迪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Robert Gardner Fellowship攝影獎獲得者,他們目前正在合作調查澳大利亞海灘的海洋垃圾。

 

Supported by: Community Challenges Grant

Additional support: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Grants for the Arts, CCC Contemporaries

BCS funding is supported by Ministry of Culture of Taiwan (The Rainbow Initiative Funds)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