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和創意解決環境難題
——「In Art We Care:生態永續的行動」引言
文|蕭麗虹(竹圍工作室創辦人、主持人)
竹圍工作室25週年計畫的第一個子題與系列活動「In Art We Care:生態永續的行動」,回顧25年來竹圍工作室從藝術出發的生態關懷。
竹圍工作室從在地出發,也見證所在環境的變遷,並決定以積極行動,介入此變化的歷程。多年的行動中,我們見證了水污染、開發過度、交通擁擠、城市變遷、社區新舊居民問題、社區間的連結斷落⋯⋯我們慢慢跟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共同學習,從在地水污染的介入,拓展到河川生態議題探索,直到當前,進一步以科技媒介,讓社區居民參與河川水利工程監督。另一方面,近年我們持續受邀參與許多國際組織及會議,參與並理解全球氣候處境,也促進更多國際網絡的串連。
然而,面對環境議題,我希望竹圍工作室能持續連結更多富有創意的藝術家,與各界的民間團體共同合作。現在,我們不再只是投入在地工作,更需要關注受環境問題影響最深的弱勢群體。我們關注島嶼文化面對氣候變遷的現況,聚集眾力回應臺灣環境,也促成國際社群可以參考的實踐範例。我們也希望藝術家與不同社群連結,透過眾多個人努力累積而成的行動計畫,能以創意解決各地生存挑戰。
全球經濟蕭條、政治動蕩、自然與人為的森林大火、南北極融冰等都是眼前的棘手難題。同時,16歲的挪威女孩Greta Thunburg,坐著一條帆船到聯合國,為她同輩的年輕人,發起「週五護未來」(Fridays for Future)行動。我們身處地球村,更是宇宙中的小小物種。如同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所提示的,我們需為下一代,找出創新永續社會的處方,而我們相信,這些可以是:跨國專業知識的連結,不同的文化與傳統的智慧,以及同樣重要的,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思維及創意,將議題化為行動實踐!
不要小看,跨出一小步的力量,所能帶動的蝴蝶效應。我們應該如同蜜蜂般聚集,面向生態議題,再為花朵授入創新的花粉,很快的,改變環境生態的種子就要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