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圍工作室25週年 In Art We Care:生態永續的行動
專題短講:穿越迷霧——探索生態藝術的概念與發展
講者:周靈芝
本次工作坊專題短講,邀請到長期關心生態藝術的研究者兼藝術家周靈芝演講。她從生態藝術的概念以及概念的發展來討論生態藝術關心的議題,同時介紹代表性的藝術家及作品讓聽眾更加了解生態藝術的歷史脈絡。
生態藝術的概念
生態藝術企圖要保存、修復 ,或幫助地球上的生命形式、資源和生態,使其得以重獲生機 。它遵照生態系統的原則,用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生物及其棲地。生態藝術時常與環境藝術、大地藝術、地景藝術等等混用。而生態藝術的特色在於「修復」、「保存」並且強調「行動」。環境藝術則較廣泛的包涵所有在環境之中創作的藝術作品,不一定與環境修復有關。
生態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生態藝術的起源可追朔至1960年代,藝術家將藝術創作從白盒子的美術館空剪轉向戶外環境場域,產生了地景藝術與環境藝術,當時並未真正的對環境復育做出回應。1969年生態藝術開始蓬勃發展,美國藝術家Alan Sonfist的《時代地景》(Time Landscape)計畫,在曼哈頓街區種原生種的樹重現殖民時期之前的風貌。同年,Betty Beaumont以黑白影像紀錄了在南加州外海為清除油污所造成的生態破壞。Mierle Laderman Ukeles 在這一年寫下了《清潔藝術宣言》( Maintenance Art Manifesto 1969! Proposal for an exhibition "CARE" )。Helen Mayer Harrison 和 Newton Harrison 夫婦為紐約市當代工藝館展覽共同進行的繪製全球瀕危物種計畫<An Ecological Nerve Center>( 1 9 6 9 -1 9 7 0 )
1990年代,世界各地的環保團體興起,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地球高峰會),正式確立了永續發展和可持續性等議題全球性的開展。1 9 9 0 年代末相應的生態藝術表現,則如英國的 David Haley、Platform 藝術團體、生態藝術社區諾爾衛斯特( Knowle West,Bristol) 、艾倫波登( Alan Boldon) ,與以街頭行動進行社會實踐的 John Jordan。
總結
講者提出兩項具有核心概念的方向,也就是:
培養「全系統的觀照/身體力行的實踐」能力
在面對創作時,能思考「所創造的形式,是否做到了對地球上生命網絡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