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類型限制

淡水竹圍工作室 國境之外的藝術夢工廠

October 31, 2013

竹圍工作室始終定義自己是一個屬於創作、生產的工廠,不是展示的SHOW ROOM,所以外表看起來總被認為氛圍有餘、當代不足,雖說是園裡有一半的東西是藝術家留下的,但另一半卻是二手來的,加上積極成為零炭計劃實踐者,園區裡鮮少看到太豪華太耗費能源的設備。

竹圍工作室 X 新樂園 2013 小客廳-講座「誰 照顧藝術家」活動札記

September 01, 2013

竹圍X新樂園 2013小客廳 竹圍工作室與新樂園藝術空間,共同邀請台北各駐村藝術單位之國內外藝術家,藉由實際經驗及案例分享,從國際社會/生態/資源現況,回看台灣此刻的藝術支援環境。 【第一場】誰 照顧藝術家 8/17(六) 14:30新樂園藝術空間 瑞典的社會福利制度,在新生兒七歲前,父母有共同育嬰假480天,其中450天可以領80%薪資。這讓已婚育子的女性創作者可以舉家出國駐村,沒有經濟擔憂。那麼其他國家呢? 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先天優勢,女性藝術家們如何找到兼顧家庭與創作的生存之道?

竹圍工作室 X 新樂園 2013 小客廳-講座「誰 需要藝術家」活動札記

August 30, 2013

竹圍X新樂園 2013小客廳 竹圍工作室與新樂園藝術空間,共同邀請台北各駐村藝術單位之國內外藝術家,藉由實際經驗及案例分享,從國際社會/生態/資源現況,回看台灣此刻的藝術支援環境。 【第二場】誰 需要藝術家 8/25(日) 14:30 @新樂園藝術空間 同樣是召集藝術、環保及社區組織、工作者,共同策動結合生態教育、社區導覽、環境展演的文化行動。透過台灣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及澳門第十二屆城市藝穗節「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的策展實踐,進行跨域對話的交流,亦對藝術家面對涉入環境議題時的身分定位,重新思索。 主持人:吳思鋒(文字工作者) 參與講者:李曉雯(竹圍工作室)、莫兆忠+盧頌寧(澳門連勝街no.47藝文空間)、黃文琳(新樂園)、曾韻潔(新樂園)

竹圍工作室///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的

July 27, 2013

五月下旬,在竹圍工作室所舉辦的小型特展──「///I Want More 我想要更多的」── 是由臺北藝術大學的國際學生所策展的;這些學生多來自於拉丁美洲及太平洋國家,生長背景也多是80-90年代的中產階級;就如同在台灣的七、八年級生般,從小在全球化下,文化強烈輸出中滋養成長,各類的商品符號早已成為身分識別的象徵......

昨日香港,今日竹圍––專訪竹圍工作室主持人蕭麗虹老師

February 27, 2011

有句話說:「別人的老婆比較美。」也許在台灣人的眼中,可能台灣出品的東西不夠好,但看在香港出生的策展人蕭麗虹眼裡,可不是這麼回事。

HSIAO Sweet 蕭淑憶

November 15, 2010

自由藝術工作者 | 台灣 藝術家蕭淑憶的駐村計畫,從「你只給我一杯茶的時間」變更為「樹梅坑溪底叨位(A river is not a river)」,起因於駐村前2天,參與工作室所舉辦的「與河共舞」的國際研討會,和來自香港、日本、英國的學者專家彼此交流後,引發對環境與河川互動關係的研究興趣。因此,其希望藉由攝影機的主觀鏡頭,讓觀眾自己去感受一個小時位於竹圍地區的樹梅坑溪究竟是什麼,目的在於希望大家能夠感受我們所存在的環境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尤其是忙碌的竹圍捷運站旁的這塊土地所承載的各式各樣的生命。 這個作品是將攝影機架在肩上腳架上,以一個小時不剪接的方式,讓觀眾自己去感受樹梅坑溪從上游到下游的這個過程。在這藝術家的的角色是非常清楚的讓看的人知道這是透過攝影機;創作需要空想的時間、醞釀的節奏。這是因為在影像處理上,必須要能夠掌握時間的變化、光影和環境的改變,即使只是些微的轉變。這是一場移動在攝影機之下的主觀  鏡頭運動,希望藉有這次的駐村計畫,帶領大家體驗樹梅坑溪周遭的人文生態樣貌。

一五一十:關於竹圍工作室

May 10, 2010

位於淡水的竹圍工作室,原本是佔地1200坪的養雞場。因為淡水捷運線的開發被收購部分土地,留下800多坪的空間。1995年,蕭麗虹、范姜明道、陳正勳以這裡做為陶藝工作室,將其中無隔間、無柱子的80坪空間做為展覽之用,100坪的廣闊區域則做為工作室。

西米創意設計

January 01, 2009

黑雨戲戲 此作品欲表現來自當地地方自然界的物品、生物、植物等等以及虛擬物品,透過在地人的努力與自我當地性認知與認同,產生一種使命感,更認識自己在地的語言與文化,代表性週遭一切的認同感與覺醒性。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