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類型限制

總監記事本#01 — 我們的共學之道

March 01, 2019

文/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 洪秉綺 -- 當人與人的相處建築在彼此互信互相幫助的狀態,相信社群的力量,也體會一加一大於二的時候,很多可能性就會發芽。 . 最近因為大量接收不同的資訊,在閱讀文章的種類上也越來越雜,開始接觸許多與共享、開源、Wiki等概念,也深深體會拜現代科技所賜,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逐步打破下,虛擬次元中擴展出不同的群體,有趣的是,這樣的社群裡,也建立出特有的機制還有種不明講的默契。似乎是以一種人性本善為前提,但也設有相對應的機制,成千成萬隱形的手透過各自的方式共同維護一個個的社群。 .

「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第一日記錄

May 25, 2018

文字/劉星宇 攝影/竹圍工作室、台北國際藝術村 編輯/竹圍工作室 竹圍工作室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於2018年5月2日至5月4日共同舉辦了「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邀請來自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英國人才培育平台 The Field 總監 Sholeh Johnston、泰國護樹團體BIGTrees Project共同創辦人Anunta Intra-aksorn,以及資誠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的郭蔚霖 Stacey 擔任我們四大主題的講者。在為期三日的活動中,安排了密集的講座、小組討論、參訪,以「環境與人才永續」為主軸向外推展,內容囊括了藝術進駐、社區參與、環境永續指標(SDGs),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SR)。

2018國際藝術村交流雙年會

April 15, 2018

國際藝術村交流雙年會(TransCultural Exchange)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村文化交流機構。這場為期三天的會議提供機會給藝術家、國際藝術村管理人、畫廊經理人、藝評、策展人此彼此認識與交流。

2017秋季實習生實習心得

February 14, 2018

  第一天走進工作室,熟悉的身影坐在果醬花園,Matt拿著畫筆正在寫生,但他和背後的風景倒也像一幅愜意的圖畫。這角落很靜謐,處處是生機,許多訪客總喜歡往那裏坐,遠眺觀音山,泡一杯茶說話。那天早晨,台灣發布颱風警報,六月淹水的恐怖記憶讓大家不敢掉以輕心,於是所有工作人員和駐村藝術家開啟防颱會議,我也加入了「放水閘門」的任務,算是個略為忙亂的開場。因工作室鄰近山水的緣故,總有熱情的蚊蟲與蛇到訪為我送上見面禮。從最初不習慣工作室少了其他辦公場所的高強度冷氣,或是全體成員中午到廚房開伙、共食,製作酵素,慢慢也習慣並且認同這些友善環境的種種作為。

2017年回顧|共食這件小事

December 30, 2017

2017年,竹圍工作室發生過許多事,但我們想用一件小小的事情來貫串2017這一整年──那就是我們今年開始推動的「共食」這回事。

竹圍國小美麗旗幟創作營

October 01, 2017

竹圍工作室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得知竹圍國小的志工媽媽與社團老師們對於自學製作各類型工藝作品相當有熱情,正好Francis正在尋找社區內可能的合作對象,因此工作室主動邀請志工媽媽團隊參與本次的工作坊,並將成品展示於再生藝術工坊。   工作坊一共六場,第一場為Francis介紹其於菲律賓宿霧執行「垃圾時尚」的計畫,並說明工作坊宗旨與目標;第二、四場介紹基礎設計原理,包含材質運用、尺寸衡量、圖案與文字的拆解搭配、色彩與明暗對比的操作等等概念性的知識;第三、五場為實際操作的教學,包含摺縫、疊花、使用裁縫機等技巧;最終場則為展示所有志工們的成品。

觸發改變的創藝連結 Creative Collaboration as Catalyst for Change

September 10, 2017

我們相信所有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答案,實踐想法也不會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透過 實驗,我們不斷的在找尋不同的可能性。 本書以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授權條款授權。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關於社區報的停刊與復刊

August 26, 2017

活動結束前,竹圍國小前校長胡駿豪跑來握著我們的手說,希望這樣以竹圍地區為主角的計畫能持續發展下去。當時我還拍著胸脯說,「好的,我們也希望能將這兩年在竹圍和樹梅坑溪流域所獲得的訊息和感動繼續用文字傳寫下去,讓更多竹圍人認識腳下這塊土地。」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