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類型限制

總監記事本#03 — 事件視界望遠鏡 v.s. 毛月亮

May 06, 2019

【 總監記事本#03 — 事件視界望遠鏡 v.s. 毛月亮 】 文/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 洪秉綺 -- 四月份在科學界有件人類史上的大事—科學家首度拍攝到黑洞的照片。還記得那陣子的新聞亂糟糟,但是突然跳出這全球矚目的一刻,著實讓人很興奮。 .

保庇新北市2019年5月號 ─ 竹圍工作室

May 01, 2019

初夏來臨,從淡水到北海岸沿線各景點,開始湧入大量遊客和人潮,除了美景、美食,這裡還有許多為地方、為鄉親、為這塊土地奮鬥默默付出的人和場域,值得前來探索,有將風箏運動國際化的民間高手、跳脫傳統製茶的有機茶農、喚醒麵糰靈魂的麵包師傅、扶弱重建生活的慈善家,也有翻轉故鄉帶來遊客的社區領袖,和為國爭光的醒獅教授。如果喜歡藝術,還可以到老街的小劇場看場表演,或者到藝術家培育基地,感受主人為臺灣藝術發展的無私奉獻,點點滴滴的感動,成就了推動社會前進,背後最強的正能量。

小客廳閱讀筆記# 02:本月選文—《全國NGO環境會議短講備忘錄 ──國土破碎或切割化議題》─陳玉峯教授

April 19, 2019

前言// 長期以來,在「綠色小客廳」的社團中,我們蒐集著關於環境藝術以及環境議題的相關消息,這不僅是為我們自己充電,也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在不同領域的資訊交換中激盪出新的創意。接下來每月的第三個週三,我們將會從每個月的貼文中挑選一則提出討論,也邀請各位一同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見。 ======

總監記事本#02 — 織物的100種可能性

April 09, 2019

文/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 洪秉綺 Photo Credit/黃千倫、康雅筑 --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木蘭詩(註一),佚名 .

小客廳閱讀筆記#01:本月選文—《奔騰 小水力 水圳與古老的發電方式》

March 21, 2019

前言// 長期以來,在「#綠色小客廳」的社團中,我們蒐集著關於環境藝術以及環境議題的相關消息,這不僅是為我們自己充電,也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在不同領域的資訊交換中激盪出新的創意。接下來每月的第三個週三,我們將會從每個月的貼文中挑選一則提出討論,也邀請各位一同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見。

小梅的竹圍觀察#01:溪水與水泥

March 13, 2019

為期兩年多的《樹梅坑溪•阮ㄟ報》結束至今,在竹圍街坊走動時,偶爾還是會被問起「何時會再出刊?」也嘗試過印製復刻版,無奈實體報刊製作,從勞心勞力的角度來說,的確是過於沉重的負擔。換個想法,在這個資訊時代,放慢自己的心,將日常的觀察點滴,集結在雲端,或許哪天,會再降甘霖。 -- #1 溪水與水泥 流水的本性是在地表上任意飄移,只不過「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對人類的生活容易造成困擾,因此人們想到了用水泥去限制流向的作法。 樹梅坑溪不長,一個上午就能走完大半個流域,但從溪水與水泥的關係去觀察,我們會看到十分複雜多樣的結合: 有毫無水泥影響的「野溪」段; 有徹底被水泥包覆的「排水陰溝」; 有淺淺穿過田野的「水圳」樣態; 有注重排水大於親水的「三面光」工程;

2018秋季實習生實習心得

March 05, 2019

關於竹圍   對於竹圍的想像,環繞在藝術村就是舉辦展覽的概念,理解上應該會有很多關於展覽的策劃或是與大眾的互動,但來到這裡後,更多的是行政端的訓練和溝通協調,雖然與一開始得想像有些許差異,但也讓我從最接近原點的位置去觀察藝術家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從日常中挖掘出不同於他人的視野。   不同於之前待過的其他單位,竹圍工作室更像是一個過日子的地方,平常並不會對外開放也是出乎我的想像,以往對於藝術村(其實是寶藏巖)的概念中,應該是隨觀者來來去去的空間。而更有隱私,也更加貼近日常的工作室,很具體的展現出藝術在生活當中的運作,是一種累積而不是突發的,是一種觀察而不是想像的,這裡的創作往往都給我一種樸實的意象。   因為就讀科系的關係,對於藝術跟商業兩者之間的關係一直有種矛盾的感覺,究竟要如何從人本或感官的意識流出發,連結到眾人的痛點進而引起共鳴,最後發展成可行且永續的商業模式呢?而台灣在這一塊的耕耘又是那麼的不足,市場對於藝術究竟買單到什麼程度,又或者說,光憑創意及興趣真的足以維持一個人的生計嗎?這幾個月以來,不斷地詢問自己這些問題,然也並未獲得明確的解答,但確實是看到了藝術在台灣發生的一個途徑,藉著政府及地方組織的合作,走出有別於設計或工藝品對於市場取向的限制。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