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芷寧
每十年都是完全不同的樣貌,每年都有不同的進駐者,成立於1948年的荷蘭揚凡艾克學院──至今近七十年的時光,由不同時期的參與者們、每一任總監、當下的工作團隊組構「什麼是揚凡艾克學院」。這是一個非體制內的藝文機構,當時成立與林堡區域(Limburg)的信仰與藝術規劃很有關聯,在八零年代轉向完全以Fine art為核心的機構,在沒有網路與數位科技、冷戰時期,參與者們在這裏,就與不同國家的創作者一起創作。
現在的進駐者(participants)們通常會進駐半年或一年,各自有獨立工作室,每年十月提供申請進駐,另有如作家進駐、或是與其他機構合作的研究項目進駐等。每年三月有為期兩天的工作室開放日(Open Studio),一整年之間,也常有公開講座、展覽與導覽、電影放映會、讀書會、工作坊等。所有的資訊在網站上公告,也在主要走廊的佈告欄上一覽無遺。由於活動多、參與者多,網頁也更新得和佈告欄一樣快http://www.janvaneyck.nl/en/news/ 。
交流時光充足,每週三下午5:30是固定的公開分享會時間、由兩位參與者分別分享,地點可能在圖書館或講廳、或者外面的咖啡廳,形式不拘,有時是演出、裝置、靜態講座、或是由分享者帶著大家往四處移動。每週三當晚則是另外兩位參與者擔任廚師,由全體參與者們輪流擔任,一人餐費五歐,大家都很期待每次的菜色,這也是大家彼此認識、和來參觀的新朋友交流的好時間,地點就在一入口的餐廳咖啡。
整棟建築因學院而建,環境的色彩、採光宜人,穿插在整體空間、各工作室之中的,就是各個實驗室(Lab)-是每扇門打開都令人驚奇的工作空間,每個實驗室都有一下子讓人摸不著邊的名字,多以與馬斯垂克城市有關的人物命名:木頭與金屬的「LUZIA HARTSUYKER-CURJEL LAB」、自然研究的「Wilhelmina Minis-van de Geijn Lab」、新媒體與攝影的「WERNER MANTZ LAB」、知識與文獻實驗室─即圖書館「THERESE CORNIPS LAB」、還有大家口中的印刷實驗室「CHARLES NYPELS LAB」等等。
照片就是必經的走廊,佈告欄有非常多張表格,可以快速地建構時間、活動、和對話的產生。表格非常好讀,有一種每週最熱門的,就是「Studio Visit」的表格,每個實驗室的負責人(coordinator)都會有一張,參與者如果希望誰來拜訪自己的工作室,就在coordinator空下的時間寫上自己的名字、和工作室門號,進駐期間可以與同一位負責人約兩次,期間也會有許多邀請講者、策展人或藝評來訪,他們也會貼上自己有空的時間。一次相談一小時,參與者說每個機構的Studio visit都不一樣,有時也會互相開玩笑說、要來跟對方(另一位進駐參與者)敲Studio visit的時間啦!像是互相訪問與交流,這是一對一專注討論的時光。
而熟悉空間、和大家工作的邏輯,以及熟悉馬斯垂克城市地理位址,是這次我開始在這生活的過程,和所有參與者一樣,也像每一個駐村機構,大家都會需要一些時間適應。這裏除了是「後學院」的實驗空間,工作與生活在此、也與馬斯垂克城市的特性息息相關-大家說,學院跟馬斯垂克的共通點之一,就是規劃非常完善,有的荷蘭朋友會說,「這裏真的很不像荷蘭耶」,尤其對於阿姆斯特丹或其他荷蘭大城市的人來說,馬斯垂克是個古老的城市,騎腳踏車二十分鐘就到比利時,與鄰近文化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直以來這城市的日常。
有鑒於或許有朋友們會想來馬斯垂克城市走訪,除了歐盟「馬斯垂克條約」、滄龍(白堊紀最後一層──馬斯垂克層)、與三劍客之外,揚凡艾克學院與下述幾個藝文機構也個乘載著時光在藝文上的軌跡,列出幾個推薦的地方,讓馬斯垂克在你心裡萌芽吧!
(推薦清單見下方相關連結)
Jan van Eyck Academie 揚.凡.艾克學院網址:janvaneyck.nl
--作者介紹-- 洪芷寧
1988年出生於台北秀朗,在藝文、刊物、在地參與中工作和學習,關注不同職務、場域的個體與視覺文化的關係。2017年赴荷蘭揚.凡.艾克學院進行研究進駐計畫,加入策展人Yasmine「the Jac. P. Thijsse Lab」工作團隊,並與竹圍工作室環境藝術主題於荷蘭當地進行相關訪談,與結合自然、視覺藝術教育經驗的訪談,為期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