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
文、圖/洪秉綺(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
2016年1月14至16日,文化部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暨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受邀前往柬埔寨金邊參加第三屆亞太文化教育與研究網絡(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Cultur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CER)。此網絡成立於新加坡,前兩屆都在新加坡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舉辦,今年第一次移師至柬埔寨金邊,由在地組織Cambodian Living Art(CLA)主辦,CLA的執行長Prim Phloeun也是台灣文化部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之一。
柬埔寨在許多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幫助下,逐步重建在過去紅色高棉時期受到迫害的傳統藝術與文化,同時開始探討如何從傳統到創新,以及關注當代藝術的興起。CLA的宗旨也是於此,期望透過藝術轉化柬埔寨,尤其今年更強調創意的連結,不僅是在地柬埔寨的組織串連,更試圖拉近國際機構的交流,透過不同的想法激盪出新能量。
柬埔寨金邊的藝文之旅
開會前,主辦單位舉辦Art Site Tour,在短暫的三個小時間,由當地藝術工作者帶著我們參訪多處當代藝文空間,包含Sa Sa Art Project、Sa Sa Bassa、Javaarts、Bophana Audiovisual resource center、French Institute、Meta House等,很快的讓我們對於金邊當代藝術文化有初步的理解,透過實地的解說,也能瞭解柬埔寨在地人在對於自己文化的認同,以及極力想保存與創新的想法。雖然政府目前尚未投資大量的人力與資金在文化和藝術領域,但是透過許多國際資源的加入,挹注其成長。
亞洲藝術文化工作者的活力與生存力
關於主要的大會,此次主題為「活力與生存力:藝術生態在亞洲(Vitality & Viability: Arts Ecosystems in Asia)」,內容包含介紹2015年CLA育成的文化領導者;專題演講、關於藝術行政育成工作坊、論文發表、亞洲網絡連結、台灣文化政策、藝術介入社區計畫等議題。與會成員多為藝術行政,大部份都有實際經驗,彼此分享資源,跨域跨文化的交流產生很有機的對話。
蕭麗虹老師在大會中以「跨域網絡的力量:亞洲年輕世代文化工作者的行動」為題進行演說,首先,概念性的強調這個世代需要許多不同的聲音才能刺激思考;鼓勵並培育更多年輕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在實質操作面,提到全球有需多資源和平台可以參與並獲取資源;國際藝術村交流的重要性、環境與藝術的跨域結合案例等等。
會後,與會者也參觀一個即將發生的藝術計畫「The Boat」。這是一個原本要成為旅館的大船,最終因資金不足而荒廢超過兩年,預計轉化為保留相當比例空間做為當代藝術中心與藝術家工作室,同時部分進行商業營運達到有效的自給自足。期待柬埔寨接下來的文化藝術發展。
參考資料:
- Cambodian Living Art: ANCER 2016
- 當地媒體報導:共議柬埔寨的藝文發展(Delegates Gather to Discuss Future of Cambodian Arts)
金邊的藝文空間:
- Sa Sa Art Projects
- SA SA BASSAC
- JavaArts
- Bophana Center
- French Institute
- Meta House
- Amrita Performing Arts
- The Bo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