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李 依 佩|細着藝術 策展人,本案專案副理
活動側記:陳 思 妤|竹圍工作室2020春秋季實習生
社會福利案例——人生百味
細着藝術策展人李依佩在這個環節挑選了對於社會創新、文化書寫有較多著墨的「人生百味」作為案例,分享人生百味如何從發放餐點的團隊發展成致力於翻轉不同族群社會觀感的組織,帶領中產階級的人們去觸碰、並幫助平時主流社會中較少見、一般人也較少提起勇氣去了解的團體,從而理解不同人群之間的匱乏。
人生百味的創立緣起於太陽花學運,創辦人阿德在注意到,社會大眾不遺餘力提供資源支持學運的同時,有另一部分被大眾忽略、失去自己聲音的弱勢族群。不禁感慨在我們挺身為社會體制奮鬥抗爭時,卻無法即時給予體制內的人幫助,由此開啟了人生百味。
成立初期,人生百味團隊很快地在發放餐點的過程中,意識到台灣早有社福體制在維持無家者的溫飽。因此轉為聚焦都市貧窮者、無家者、街頭販賣的議題處理,致力於「消除社會上所謂貧窮概念」的實驗行動,一方面面向貧窮者,另一方面則與社會對話;運用創意、溫暖的方式,讓一般大眾願意嘗試和不同的團體進行溝通,在認識中逐漸破除刻板印象。舉例來說,與聶永真設計師合作設計泡泡糖包裝、替無家者舉辦年末尾牙團聚活動等等,期望透過溝通消弭不同社群、族群間過度對立的意識,使彼此相互理解和接納,形成另一種共同相處的社會氛圍。
以行動陪伴,並從觀察記錄加以研究,人生百味在整個循環系統內努力地為弱勢團體倡議、發聲。從研究案例中不難發現一些社會意識問題:大都會生活方式的大眾對於街友概念不外乎停留於幾個觀點,將他們歸類於文化弱勢者、非典型團體,沒有主流文化中的主要話語權,往往失去某部分與社會的連結且失去了選擇權利,孤身遊走於社會之中,我們能夠從他們的故事中感受到他們的無力和恐懼。
然而,人生百味也提供了另一種思考角度:事實上,在遇到挫折時眾人也不乏遇到這種匱乏和無力感,這不單發生在街友身上,我們必須發覺到無力感並不代表著絕對的失敗或永遠無法改變,而去體悟其實成功的道路有多種樣貌,這是作為在自由社會裡面的公民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種包容性。當我們從文化角度去認識街友,透過街友本身現有的文化系統向大眾傳達他們所思所想,以文字作為媒介與他們從心態上產生更深的關係時,藉由柔性書寫能夠逐步加深雙方信任感,並讓溝通關係變得更為詩意及軟性。
人生百味在搭建社會氛圍的過程佔據了一個樞紐位置,扮演著過渡的角色,以陪伴和等待重建街友的自我認同,讓他們慢慢地且以自身舒適的步調重新回歸社會。一般大ㄒ眾所理解和接觸到的社會福利系統較多是從富有到貧窮的單向資源流通,然而人生百味翻轉了對於幸福的定義:「幸福不一定是我們為自己或為他人做了些什麼,更重要的是透過理解自己或是他人來感受」,好比提供街賣者就業機會,讓他們在擁有工作權利的同時,也從工作上獲得成就感進而獲取自我價值認同。
當問到人生百味作為一個關懷或是議題中介角色帶來的思考是什麼時,阿德希望大家能體認到:「所有行動者其實也可以是一般人」,行動者不必歸屬於特定團體,重要的是將改變社會觀感作為首要任務;其二,時常被忽略的:「從弱勢族群的使用者體驗視角出發」,唯有發自內心地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究竟需要什麼。
不單專注於自身的營運,人生百味更多時候嘗試處理的是如何在整個社會的福利系統中滿足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所有作為公民可以去達到的一個「相對平衡的社會道德關係」完善系統;同時他們也扮演著燈塔的角色,指引同樣關注議題的新興團體,給予如何切入問題的明確方向,大幅減少成長路途的跌打碰撞。
政策層面,經歷二十多年社會發展社會福利基本法卻仍舊在草案制定的階段打轉,在草案短時間內無法落實的情勢下,不禁讓人思考在追求社會正義、社會轉型過程中,能否有些基本的法條去幫助現有團體得以執行對社會正義和福利有益的行動。同時,草案針對福利的範圍去定義,討論政府機關權責如何分工,公家、民間機構之間協調機制,總體社會福利資源如何完善分配...因此立法過程的監督顯得格外重要,在公民教育中也需要特別去執行、紀錄。此外,在評鑑機制中我們尚未能夠成為核心角色,但作為一般公民我們仍然可以積極參與,思考能以何種手段去重視服務使用者,以及作為實務工作者如何在法律之下保護街友也保護自身權益,並形成正向循環。
最後,依佩將啟發規整出結論:在大眾所認知的社會福利中往往以小範圍去觀看對應的社會議題,諸如:社會保險、失業救助金、國家津貼、特殊族群等等,僅針對少數的議題,然而我們應當將視野擴及整體社會福利的核心概念與分類,公民應該平等享有的概念基礎。唯有當我們全面建立起這樣的意識並參與其中,才能在一個社會的平衡發展之下,達到國家理解人民所需社會福利基礎為何、人民亦能參與立法過程並將問題立即反饋給上級的願景;如此,整體社會福利方能不斷進步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