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永續島嶼‧創意靈光》採訪單位簡介
(1)森人─太魯閣藝駐計畫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在 2016 年夏天誕生,一名熱愛自然與登山的策展人,帶著
一群藝術家,在立霧山上一座遺世獨立的部落,與部落居民相遇、交流,在過程中長
出創作,再以展覽的形式於兩個質性殊異的空間呈現—部落當地以及台北當代藝術中
心。
(2)後植民計畫
藝術家陳政道強調以植物、自然的換位思考立場,讓植物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的象徵,
回返至原生的風景脈絡中,這便是「後植民」的名稱由來。殖民(colony)的拉丁文字
根 Colonia 為對土地的耕作,在此脈絡下,殖民亦可被視為一種文化性的種植。從台灣
到法國,從原生到異地,透過藝術家各自的表現手法,在綠意盎然的宜人植物簇擁下,
兩個極端因而交錯成一個對等的溫柔凝視。
(3)美濃黃蝶祭
創辦於 1995 年,至水庫危機解除後仍年年舉辦至今的美濃黃蝶祭裡頭。以蒼鬱母樹林
中舉辦的客家古禮祭典為起始,一系列的生態人文活動,牢牢牽起人們對自然、對故
土、對理想生活的寄盼。這場從反水庫運動生出的草根,以多元文化形式交織成堅實
的社區運動與社會實踐,至今仍生機蓬勃的成長著,打破了達成運動單一目標後,即
遭解散的宿命。
(4)鍾永豐
他出身於菸草農家,青年時期投身反水庫運動,相繼組織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與
交工樂隊(1999),而後又進入公部門體系,輾轉高雄、台南、嘉義,一路向北,2016
年末接任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當他站在運動前線時,將文化元素導入環境運動以扎
根在地,進入政府體制後,推出前沿性強烈的社區藝術營造。他於行旅中的寫作,則
是超越任何身分與場域。一個社運出身的文化人,如今當上首都的文化局長,對內有
重重體制,對外是眾聲喧嘩的藝文團體,讓這般千絲萬縷的對話更有機、更有創造性,
如今成了鍾永豐著力最深的功課。
(5)差事劇團
2014 年差事劇團進入台西村,以戲劇作為出發點,與備受六輕空污危害的台西村民,
共同展開「證言劇場」,讓民眾在舞台上回到生活現場,用身體表達社會行動。2016
年「差事劇團」與「台西村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兩天三場演出及一場攝影展。
(6)林泰州 x 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畫
由十八組影像工作者為反空汙串聯而成的「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放映集體
創作完成的二十部短片,創作形式包括紀錄、動畫、實驗、錄像的多元類型。這十八9
組導演橫跨老中青世代,皆是無償自發的投入行動,是影像工作者繼 2014 年太陽花運
動之後,以影像介入社會運動的另一次大集結。召集人為資深導演蔡崇隆、林泰州,
於 2016 年起在台灣展開十二場以上的巡演與映後講座。
(7)透南風
2011 年成立的透南風工作室,以書寫、出版、展覽與在地旅行為經緯,築構出全然不
同的南方版圖風情。創辦人是三位熱愛南方獨特氣味的朋友,擁有紮實走踏鄉野的經
歷──姜玫如是足跡遍佈南台灣的影像工作者,余嘉榮與廖于瑋則長年深入各社區鄉
鎮從事社造輔導工作。該工作室最知名的要屬同名刊物,五年下來,六本刊物,專挑
如東山南溪、七股龍山、白河後壁等偏鄉聚落,細膩深刻的書寫地方的工藝傳統、食
材文化與人物故事。
(8)伊誕‧巴瓦瓦隆
伊誕的創作結合了版畫與木刻,行筆是書寫對原鄉大地思念的路徑,雕鑿則是清理與
挖掘內心,搭建重生的能量。風災後,面對殘破的家園,伊誕‧巴瓦瓦隆將悲傷與鄉
愁收進心內,將母親話裡的古老智慧與生活哲理,注入在美好的畫面中。期望觀者在
這樣的視覺經驗中感染對土地永續的價值想像,找回心底深處與自然和睦的關係。
(9)西螺大橋藝術兵營
創辦人李朝倉老師是一名西螺長大的藝術家,在 2005 年帶這新穎獨特的想法回到故
鄉,希望在這裡打造藝術家工作室,讓更多的藝術家來到西螺創作。在完全沒有經費
情況下,李朝倉老師集結同為藝術家的三兩好友,著手整理西螺兵營,徒手將其由一
個垃圾堆砌的三不管地帶,打造成一個充滿創意和人文發想的另類兵營。希望以兵營
為基地串聯起藝術返鄉、關懷生態環境、回歸大地的思潮。
(10)能盛興工廠
這裡,被《報導者》稱作「最苦的小確幸」之地。這棟老舊卻寬敞的建築已經有超過
八十年的歷史,前身是鐵工廠,已經荒蕪了十幾年,在鐵工廠前曾經是紡織廠。無論
是製衣或是製鐵,都不難想見如機械搬運轉著的艱苦生活,直到 2013 年一批年輕人熱
熱鬧鬧的來到,歷史開始以全然不同的方式被寫下。
(11)環南道─環境旅行計畫
環境創作計劃由一群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大學生發起,參與計劃的學生多半出生自中
南部縣市或是以中南部縣市為就學地。因中南部長期飽受工業污染及相關空氣、環境
等災害,使這群具創作力的學子在即將畢業之際,為了將空汙問題帶給更多民眾認識,
展開這次另類的畢業旅行-「環南道-環境旅行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