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2
專題論壇一:被替代的替代空間
10:40-12:00
竹圍工作室行將於2021年底熄燈告別,在此之前,台灣許多藝文空間已經經歷了轉型、休息與重整。這場會談將邀請跨世代的文化空間經營者,分享組織的創始初衷、空間想像、營運脈絡及因應策略等鮮為人知的一面。而面臨當下藝文環境的變遷、疫情的挑戰,將透過論壇中的交流分享,共同思考未來空間的圖像。
從老牌空間到不仰賴政府營運補助的新興空間,要能長久生存,是點本事。從營運策略、人力架構、資源分配、政策監督等,每個藝文空間都發展出獨特的求生心得。本場次邀請竹圍工作室、新樂園藝術空間、臺北當代藝術中心、節點作為與談人,這些空間或為另類藝術的實驗基地,讓當時歸國藝術家、非科班藝術家以及後來的美院畢業生得到機會,做出有別於官方美術館與商業藝術廊的非主流嘗試與創新。有機而自助的組成與規劃方式成為了這些實驗基地最重要的經營特色,而面對不同的社群需求,最後形成各有特色的文化空間。或維持另類展演空間本色,或從視覺轉向參與藝術,甚至投入政府藝文決策,影響臺灣文化環境等等。
過去二、三十年之間,無論是「替代空間」、「另類空間」、「藝文空間」或是其他名詞來指涉,都因每一階段參與成員與藝術環境的不同需求來持續調整組織架構以及營運的策略。在這場對話當中,各個空間經營者將分享各個藝文空間發展的故事,及各自如何以獨有的方式回應各時期的藝術生態。
主持人:
生於台灣雲林縣,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2014~2018於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擔任站長職務。近年創作以當代攝影為主,其影像作品無論是經由數位後製或是直接攝影的手法,在畫面裡所不可或缺 的元素不是那些可見的影像,相反地是透過那些不在場的人、事、物去擾動原本靜逸的影像,缺席意味 著一種訊息的遺失,也正是這項特點讓影像不再完全臣服於符號框架下的閱讀,也正是這種缺遺,讓影 像的詩意迸現,從而不再是一種再現式的反照現實,藉由攝影可將想像具體化,這種具體化的超現實或 許可被視為是一種真實概念的擴延。 其作品曾於2012年利物浦雙年展(城市聯盟單元)展出,亦曾受邀於巴黎、里昂、羅馬、布達佩斯等地展出。他的攝影創作多與城市生活相關,透過直接攝影或是數位後製的方式來揭露現代都市人的生活處境。
與談人:
獨⽴策展人與專業藝術行政,現任台灣藝⽂空間連線 TASA 協會理事。曾任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台北紅館主任。
在半導體業工作多年後,決定重返學校,在英國倫敦金匠大學(Goldsmith) 獲取⽂化產業碩士,研究游擊式⽂化在仕紳化空間的政治關係。返回台灣後,曾在策展公司工作,負責規劃、行銷、運輸、公關和⽂化交流。
2014 年加⼊了⽵圍工作室的團隊。主要負責組織營運規劃和協助藝術家執行進駐計畫。參與多項竹圍⼯作室主導的計畫,包含藝術進駐計畫、⽵圍⼯作室 20 週年展、亞洲綠色藝術實驗室聯盟的成⽴、環境藝術介入計畫、⽂化領導⼒計畫等。
2017 年參加在金邊的文化領導力課程和在威爾斯舉辦的創意氣候領導⼒課程。2018 年,策劃環境藝術展覽「無限循環」在舊⾦山展出。 2020 年,策劃「轉⾝之藝─從駐村看當代⼯藝」在草屯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展出。 2020 年,策劃「紀錄軌跡」在台北藝博TASA展位。
出生於台北,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開始投入藝術創作。曾台中二十號倉庫鐵道藝術村駐村、金澤Kanazawa Art Port、淡水新北國際藝術村、桃園龍潭菱潭街,加入新樂園藝術空間迄今,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目前擔任新樂園藝術空間總監、就讀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班,成立工作山陵線工作室,主要創作為複合媒材及空間裝置,關注社會體制內的運作對抗以及個人與社群環境的對話。
呂岱如從事策展、寫作。她的策展重視方法學的發展,創建跨越藝術和現實間的概念性觀看及思辨性活動。她的許多計畫關注感性、身體、機制與回憶之間的共振的空間,由此去探索人的況境、知識的邊界,以及藝術如何超越現有的思維,更深刻地去面向人性、文化、生命之聯繫。她在2015至2017年間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擔任總監,主持策展與組織工作。2013年策劃《這不是一座台灣館 》(第五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計畫) 。她在亞洲與歐洲都曾策劃過多項展覽、工作坊計畫,近來的策展實踐注重開發各種專業工作坊、觀眾體驗等不同的另翼共學和創意策略。
機制批判的想像與探問 以TCAC 為例
1985年出生,高雄人,來自甲仙滴水崁,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現為獨立策展、藝術評論與創作者,關注環境、農業與性別議題,成立「走路草農/藝團」持續推動「思箱計劃」,組織「多元成展」展演平台,勾勒當代藝術與性別認同的關係。
在簡報當中,劉星佑將與特別與談人彭奕軒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