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3
專題論壇五:空間與創藝者的相互養成
13:30-14:50
在藝術村營運扶植計畫開始之前,竹圍工作室已經釋出空間讓藝術工作者自由運用,「別放火把工作室燒了就好」顯示出工作室給藝術家最大的信任與自由。工作室更在2000年初和全球各地的藝術村建立連結與合作,讓空間中的創藝人才持續創造出多元的互動和交流。
創藝人才養成是竹圍工作室長期以來的關懷。工作室提供創作的環境,也創造交流的機會,並連結各類的資源。在竹圍工作室的經營脈絡中,創藝人才並非單指藝術家,也包括藝術行政與策展人等相關從業員。無論是國內或國外、藝術非藝術,許多人因為這個空間而得到不同的經驗還開啟更大的視野。在不同階段,以各種形式參與的人們,也形塑了今日的竹圍工作室。
人群的往來造就空間,空間的聚合育成多元人才。這些經過竹圍大門的創藝工作者不僅是來獲取空間的資源,在進駐/合作/任職的同時,也引入了他們的創作脈絡和自我培力所萃取的知識結晶,與營運空間的人們相互刺激成長,同時也有機地形塑竹圍工作室不同時期的面貌。離開了工作室之後,許多藝術家、藝術行政、策展人依然和工作室保持著密切的往來,轉譯其駐村/合作/工作經驗的收穫,應用在新的戰鬥位置。
藝術家紀凱淵曾參與藝術戰鬥營以及ACC駐村計畫,陳有德曾任職於竹圍工作室行政,參與重要的藝術計畫,藝術行政陳沛妤於2017年獲選竹圍工作室與印尼Ruangrupa的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參與規劃雅加達雙年展。姚羽亭從竹圍工作室實習生晉升為專案人員,無論身份為何,她長期關注東南亞議題。這些與談人將一起討論藝術機構在自身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各發展階段中自我培力,並且為每一段經驗轉譯成幫助彼此的長才。
主持人:
獨立研究策劃者、藝術經理人。曾任竹圍工作室駐村經理。負責藝術進駐與行銷宣傳的規劃執行。期望透過國際交流與連結的實踐,讓藝術創作的社會價值及能量擴散出去。2018年曾獲選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以藝術行政身份至泰國曼谷進行藝術機構/社區藝術節訪查。
與談人:
紀凱淵,1983年生於台灣高雄,目前就讀於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近幾年藉由國內外駐村的機會,我持續關注「空間∕地方」與「人∕文化」的關係,並使用生活中的各式物件作為發展作品的主要媒介。2015年獲選「ACC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計畫」至紐約駐村,另曾駐村於韓國GCC京畿道創作中心、奧地利Schaumbad藝術村、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洛杉磯18街藝術特區、駁二藝術特區、寶藏巖藝術村等地。2014年獲台北美術獎首獎,並於2017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
現為獨立藝文工作者,觸及藝評、報導、攝影、藝術行政、策展助理等相關執掌,興趣廣泛海納科技藝術、影像藝術、電影理論、萬物有靈的史料、動植物與人的關係、跨國文化交流、南太平洋航海探險、歐洲神話、印尼電影與當代藝術等,希望可藉此探索在世界上各個角落的未知事物。
現居為獨立藝文工作者、《緬甸街》雜誌主編與設計。關注東南亞文化藝術、在台移民工議題,曾赴菲律賓雅典奧大學唸設計與藝術管理。
陳有德生於1983年,擁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學士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曾於2010-2017 年任職竹圍工作室工作室經理,曾以藝術家的身份參與2009-2013年的新北市國際環境藝術節,也在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擔任該會的生態藝術家。目前為臺北市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 綜合企劃長。他有不安於室的斜槓人生:社區藝術教學/空間營運/策展/劇場/創作/遊行/高蹺演出/偶戲設計製作/攝影////////////////。
講者參考資料: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ciDSdyTfL6HlVLBgMo3yqxUShnIb6s32?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