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在河面上往街上看,淡水的五個山崗,淡江大學、淡水國小、祖師廟、紅毛城、 滬尾砲台,現在所碰到的就是都市發展的問題,這些發生的事,怎麼和每個人的生活發生關係
導覽意義的轉變
導覽應該是在過程中的經驗交流,而不是歷史的知識層面,在淡水的導覽者與觀光客的有一些交流,如何透過導覽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故事拋出。
淡水社大的優質導覽課程帶他們發展出自己的地圖,他們發展出古典詩的地圖、消失的文化地圖(可以看到淡水的古蹟保存是一區域保存,怎麼跟生活世界串聯)、名人的地圖(在談文化經驗,這些名人存在於每個居民的印象中,每條街都有很豐富的文化經驗)這個導覽課是在刺激淡水的居民,也發展出來像淡水主婦的地圖、淡水的茶室地圖(淡水的河港文化經驗)
淡水社大
有一個特色是關注在把過去資源變成普遍的地方資源,把這些生活想像這些理解帶到生活世界,讓一般人民知道政府的一些決策,知道有些什麼事要發生了,預先知道,可以有一群人一起來行動,所以那時就成立社區大學,在殼牌倉庫這個地點,地方的知識開始被建構起來。
重建街
淡水還是有一些搶救行動,像重建街的拓寬,這當中我們嘗試進到社區,租了個房子,請劉秀美老師帶國民美術,帶社區居民在重建街畫它們的社區經驗,成立一個街道美術館,雖然淡水過去有那些文化經驗,但還是有現代人的行動,社大把資源放到社區裡,把老師送到社區裡。
藝教於樂
這是我們和竹圍工作室這邊合作,今年也去申請國藝會的補助,讓藝術家和國小結合,現在參加有四所國小,希望找出這其中的地方特殊性,我們可以知道城市裡有一些既有的資源,但過去比較少用整合的角度去看它。之前羅秀芝策劃的風情萬種當代藝術展,請我當空間規劃,剛好有六個國外藝術家來,那我們在淡水找有興趣的兒童,介紹藝術家給學生,讓兒童跟藝術家接觸刺激它們創作,最後在淡水小白宮展出,城市有一些資源是可以相互運用的。
校園是未來生態的基地,現在很多學校在探討永續的議題,在既有的基礎上用行動補足未完成的部分,活動讓民眾可以關注一些議題,河口怎麼去面對二十年的破壞,台灣某些程度來說是富裕的社會,政府其實只要做一件事就是要讓大家開始再重視公共空間,如何不要花很多錢是有可能的,是一個想像力。
淡水的公共空間
我們知道這幾年街道都變成車道了,街道其實對台灣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台灣人沒什麼廣場,像早晨的市集就在街道裡,淡水過去有過有趣的事,如大家嘗試把街道封起來。2006年的兒童嘉年華活動,其實發現大家確實是沒有給兒童一個很好的空間,自己是學建築的,以前從硬體出發,但硬體或想法是來支持人的活動,這也是聯合國世界遺產很重要的概念,怎樣在歷史場景辦活動,把一般人帶到那,看到它的歷史空間可能性和美學,這時變成很大挑戰,現在政府活動都找公關公司,他們其實都弄的沒有空間感,讓人去體會地方。93年辦的文化市集在淡水河岸邊,這照片是優劇場在廣場上演出,在淡水鎮公所後面,活動進來是個關鍵,有一些慢慢浮現在地方做東西目的在哪,地方的特殊性如何被大家經驗,最近表演藝術也開始進來淡水,像身聲演繹、金枝演社,金枝進來每年都在古蹟有一場表演,最早在殼牌的〈觀音山恩仇記〉、在砲台〈祭特洛伊〉、在小白宮〈仲夏夜夢〉,明年會回砲台演〈山海經〉,在自然環境演出是很有趣的結合,很多人藉由這些活動開始認識這些空間。
淡水經驗的整合
慢慢的淡水把過去的事情可以整理起來,一些過程慢慢變成永續的經驗,談淡水不一定是思古幽情的,新的力量慢慢在產生,像有河Book書店,台灣現在活得不錯的獨立書店,靠網路讓很多人對淡水有很多想像,有個社大的學生在淡水社大教植物染課,他帶學員在淡水老街尋找植物、中藥行找染料,也有一些新的店,老街上可以看到全世界各地的文化服裝,對植物染的課程老街就是一個寶庫
淡水這個地方在這個時間點怎麼找到一些創意,新的世界的關係怎麼帶進來,用藝術怎麼來帶入這個對話性,在淡水這個地方時間是很清楚的,有很多文化、民俗節慶宗教,我們現在也辦了很多藝文活動,過度動員是不需要的,我們可以來思考淡水應該每年有哪些活動,縣政府辦大活動,可以兩三年一次,中間的時間用來培育,鎮公所每個月一次次要的,其他的就留給社區,這樣文化經驗才可以提升一般人對城市的認識,這也是需要時間的。
QA
Q詹淑齡:那所有的活動辦完了,還缺什麼?
A :淡水的實際是不是這樣,你可能要打個折扣,有很多實際的問題,需要找出一些可長可久的機制,我剛提到的是前一兩年地方的培育,那第三年可能有國際交流的部分,這個東西不一定需要是本地人的眼光,可能是你們的創意。大活動小活動的問題,縣政府可以有每年活動,公所可以有每一季的活動,事實上活動應該鼓勵大家自己弄一些小的活動,這些也是一些偶然的機會,地方政府應該支持這些事情。
Q葉昕郿:某些特殊的地方文化活動的意義與大家的參與如何達到一個平衡?
A :活動被發展出來後,有時不如一開始出現的活力,你必須有持續的創造力,而不是停留在一個點,美學是可以溝通出來的,台灣不是一個已經建製好的社會 它是有很多機會的,上次台北公共藝術節有個美國的鋼鐵藝術家,他做了很多鋼鐵作品沒賣掉,後來這些作品它放到社區每戶人家的庭院,變成社區一個特色。
Q 黃鈺晴:淡水這個地方的美學特質?
A :「原風景」的概念,不是講形式,是在講過程,這是內村見三提出來,他說一個人年少時期所經過的景觀,會對他未來造成很大的影響,他以自己為例,他住在北海道,到東京念書,那大概是1930年代重工業很快到日本,他每年回家鄉都看到北海道白雪一片裡多出許多煙囪。那個美學不是固定不變,當然有些東西是被保存的,但更多東西會被創造出來,有一些過程、行動讓淡水的美是具活力,舊的保留與拆除要有一些辯正,它的目的在哪裡。
Q陳佩儀 :在做一些社區藝文時候,怎麼樣的思考角度,去找到一些新的主題,自然和人才的資源怎麼樣去配合?
A :每次辦文化活動都照顧一下培育這個概念,用主題當作為化議題就只是吸引力而已,是不是還要一些扎根,慢慢累積,有熱忱去做,辦活動的點子並不缺,因為台灣社會的歧異性和歷史豐富度是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