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

另類進駐:竹圍工作室中的行動與可能

August 09, 2021

另類進駐:竹圍工作室中的行動與可能 文/竹圍工作室閉幕論壇觀察員 林晏竹 ▍前言 對藝術創作者而言,「藝術進駐」(Artist in Residency)是一個與日常創作工作十分不同的經驗,創作者進駐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就這麼居住一段時間,發展有關的創作或計畫。進駐藝術村期間對於個體所產生的感知衝擊與經驗,之於藝術創作都是重要的養分。與平常的創作不同的是,藝術家通常在進駐中,會因為藝術村所在的位址、周遭環境、關注議題等,發展出與之有關或延續個人創作脈絡作品。 我於2015年進駐竹圍工作室,在竹圍工作室進駐的經驗之於我亦是如此:駐村的兩個月期間,雖然在生命中的時長和其他的兩個月時間無異,但也著實足時夠使我感受到藝術村的能量與進駐在此的魅力。

當我們討論臺北城內生存指南,我們討論的是什麼?——來自關心都市發展記者的藝文空間觀察

August 09, 2021

當我們討論臺北城內生存指南,我們討論的是什麼?——來自關心都市發展記者的藝文空間觀察 文/竹圍工作室閉幕論壇觀察員 徐卉馨 2021年6月,我受邀為竹圍工作室閉幕論壇觀察員。我從大學時期開始在台北生活,接受文學與新聞學訓練,做過書店店員與網路媒體編輯。最初在學校實習時,毫無懸念地選擇跑藝文新聞,2018年採訪空場結束營運所舉辦的活動時,是我第一次走入獨立藝文空間。 我接觸竹圍工作室,也是始於竹圍工作室團隊回首25年歷程的一次採訪。作為本次閉幕論壇觀察員,我收到的工作指引是藝文圈以外的角度,以自身過往的思考與工作經驗,提出藝文空間發展歷程的觀察與未來可能性。 除了以記者或觀眾身份接觸藝文空間的收穫與感受,我剛才與夥伴完成雙北住宅議題專題報導,在過去半年,我投入採訪租屋族、學者和NGO,爬梳交通導向縉紳化、住宅金融化等文獻。 7月2日到3日,我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竹圍工作室疫情間線上舉行的五場對談與一場圓桌討論,聆聽論壇中講者報告並互相討論。我試著以台北城市發展的視角,來看藝文生態一路發展至今,藝文空間的生存樣態。

七月藝術家內部會議側記

August 02, 2021

與談人: 藝術家|Sayaka Akiyama、Prabowo Setyadi、Preyawit Nilachulaka 口譯、助理|卓映萱、Lin (Patticha Thitithammaporn) 專案經理、主持人|簡子涵 活動側記: 專案助理|洪紫鳳   “七月中,首部篇章已過,Common Plague. Common Decency. 的書頁翻至下一部

【創意城市】Charles Landry 推動「台北.創意城市」之建議 (2012)

July 30, 2021

推動「臺北邁向創意城市」之未來三年工作策略 以下是蘭德利先生在十一月所提出來的總結報告,對於臺北向創意城市未來三年的工作策略有一些建議和想法。 整體目標是提公、私部門與民間對臺北成為創意城市的接受度。 這意味著創意城市的概念將被普遍認知.而且其廣泛的應用與推動獲得相當程度的認同。這需要透過許多個別以及團體的會議、媒體討論合普遍的倡議行動才得以推行。其目標是確認想像力與創造力成為臺北的新常識。之前在書中建議一節項目所強調的創意平台,即是實現此目標的主要推手。 富創意的創新應用可能包含一件新產品或是一項新服務;一個前所未見的科技或是設計,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一項新技巧或是流程·如說人們被詢的方式或是疾病治療的方法;一個方法或是執行的機制還是做事的方法,像是以整合的方式工作或是共同創造解決之道、還是執行一個具體的再生案例;它可以是一個問題的重新定義.如把歷史遺產視為轉變的機;它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評估資產.如把廢棄物視為資源或是面對一群不同的目標眾,如專注在年輕人的願望;它也可以關注在習慣的改變,像是更富環保意識的作法;當然它也可以回歸到每個人的專業內容,如水資源或是運輸服務,一般人幾乎不曾想過這些機構也可以有創意。 以下是針對未來三年所提出的初步工作建議。

【創意城市】2012 工作內容說明

July 30, 2021

工作內容與執行進度說明

【前期計畫】2011台北國際城市發展論壇

July 30, 2021

美國YAHOO!全球旅遊專欄說,「臺北已不再是80、90年代烏煙瘴氣的城市,而是已躋身亞洲最優美的城市之一。」在建國百年之際,面臨全球化競爭和臺北人生活質感的都市問題,如何讓臺北城市風貌更具風格、成為宜居都市的典範?都市再生,是城市面對未來挑戰的總體策略。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特於10/18~10/20辦理「2011臺北國際城市發展論壇」,邀集在「都市再生與發展」卓然有成的倫敦、巴塞隆納、曼谷三城專家齊聚臺北,為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共同為擘劃臺北的關鍵時刻提供建言。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林崇傑處長表示,臺北市具有豐富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城市內並有多元特色街區、文創人才及產業,發展出臺北特有的城市文化,而這些文化底蘊也都是臺北發展文創的利基。近年來臺北市政府在提升生活品質與合宜居住環境、創意空間聚落、創意產業空間、文化引導都市發展等,已有初步成果,如推動流行音樂中心、臺北藝術中心、臺北數位藝術中心、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等,未來並將爭取2016世界設計之都。但若要兼顧創新與傳承之連結,邁向創意城市,我們應有更積極的作法及創新機制,深化地方與著根。本次論壇係期望透過其他全球城市推動創意城市的經驗,深入探索思考臺北都市再生的各種可能性,尋求建立完整的論述,使得我們對於臺北的未來有更為鮮明具體的想像,歸結出臺北推動創意城市的具體建議。

創意城市的實踐 - 淡水環保藝術嘉年華與國際研討會 (2009)

July 30, 2021

一、前言 創意城市的實踐:淡水環保藝術嘉年華與國際研討會延續自今年2月由英國文化協會主辦的「低碳慢活、游淡水一環保藝術嘉年華種子培訓工作坊」,更是2008年創意城市論壇的行動方案。國際經驗豐富的藝術團隊布魯哈哈(Brouhaha International)的三位嘉年華藝術家於今年二月台,將淡水參與嘉年華的各方代表齊聚一堂,經由三天的時間,重新梳理各團體對嘉年華的訴求與想像,也列出實際的嘉年華準備執行步驟,供給淡水嘉年華地方團隊做參考。 而淡水各界更是從三月開始,辦理一系列關於嘉年華的延伸討論、會議、大師工作坊,逐步建構出「2009淡水藝起Go」的內容及視覺意象,進而發展出屬於淡水的操作方法:例如淡水五大區的特色與視覺意象、遊行路線空間改造、及實際的道具製作工作坊。 此研討會將重新回顧從無到有的嘉年華發展過程,期待探討、歸納淡水永續發展地方節慶與嘉年華的核心值與實力,架構屬於淡水地方文化力,提升淡水的整體印象,慶祝淡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建構出創造性、包容性、多元性的淡水經驗,與世界其他創意城市一同發聲。 二、研討會主題

六月的觀察記錄 潘柏霖

July 27, 2021

六月的觀察記錄。 從三位藝術家在六月對於駐村計畫的分享以及計畫執行的討論中,我發現有三個不太一樣的面對疫情的方式,這些或許與藝術家們個人面對災難的想法,處理疫情的態度以及消化疫情所帶來的苦痛面向差異有關。而藝術家們對疫情的反應,落實於創作中,所結出的果實似乎與卡謬《瘟疫》這本小說中對於災難的態度不謀而合,或許這顯示了大環境的動亂下,即使在不同時期、地區、國家,人類終究還是有某種趨近相同的習性。這是我認為六月會議討論中最有趣的部分。 印尼Jatiwangi的藝術家Prabowo是以食物分享、共享經濟及建立媒體中心作為計畫的初步方向,這是較為主動的行為,主要關注在社群建構,旨在維繫社群內人與人的連結,並且希望透過正確的資訊傳播,使社群內的群眾不因為資訊落差而恐慌,而食材的串連分享也使得社群親密感加深,更可以協助到因為疫情而有所影響的食物供給鍊。

訂閱文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