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關渡國小的海洋教育特色與創新實踐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23期
Tag: 
環境教育
藝術領域分類: 
教育活動

講者/吳文德(關渡國小校長)、紀錄/許越如
演講日期: 2016 年 3 月 2 日

因北藝大的關渡共生共好計畫,藝術教育與人文研究所的陳俊文老師,有機會在開設「社會創新課程」時邀請關渡國小現任校長吳文德演講,分享關渡國小的海洋教育特色與創新實踐。過去在溪山國小深耕26年的吳文德,專長為環境教育,鼓勵孩童一起打造溪山國小樹屋——一圓兒時之夢。目前配合台北市國小教育課綱發展主軸的海洋環境教育項目,關渡國小被指定為主要發展學校,正在推行與鄰近國小的遊學交流與獨木舟運動。

 

從森林到海洋

過去關渡國小其實一直有海洋教育資源發展中心,不過那僅僅是一間教室的實體空間, 舉辦相關學習活動也不夠吸引外校學生來觀摩。校長吳文德一得知將被分派到關渡國小時,便開始思考如何能活化這項課綱主軸並執行此學習指標?因為關渡並不靠海,不像離島小學有豐沛的環境優勢,但是要能教導學童的是對海洋的尊敬與喜愛,校長認為划行的獨木舟開始,拉近人與水的距離,也許是埋下一顆海洋教育的種子。

第一年來時候校長先觀察校園原有的傳統,老師們的教學習性與學生特性,避免一下子想做太多理想就引起反感,也避免將自己燃燒殆盡。但同時他也在心中埋下了願望:家住百齡橋下,他想要划船上下班——因為要得到全校的認同前,得先實踐自己的願望。再來便是在校園推行划獨木舟此事的執行步驟與面對問題:首要考量的就是器材從哪來?若無法在起步時就拿到豐沛的補助,要如何能找到免費的船隻讓小朋友練習?再來則是關渡國小雖然有游泳池,但同時也會有其他國小的體育課在此進行。最後便是師資,要去與哪些單位合作才能找到會這項體育技能的教師?

 

划出關渡

找尋資源的過程中,首先發現台北市大安高工及育成高中的體育重點項目上也是推行獨木舟,能夠從他們那邊找到免費的、不再被人使用的舊器材。再來則是與體育老師們協調,讓他們集中上課時間,空出星期四、五,場地就有著落。最後是送學校老師去中華民國獨木舟協會參加受訓,也外聘一些專業師資來教小朋友。由以上過程可見,推動此計畫的四大主軸為:課程領導、發展教師專業、教學、學生學習。

計畫開始實行後,校長更進一步思索海洋教育的意義?能夠有哪些教學活動?因此他們編寫出一套讓小朋友先在泳池學習自救的課程,也與鄰近國小合辦製作獨木舟與運動的夏令營,成果的那一天讓他們真的下去淡水河划行,也將製作獨木舟與海洋環境教育資源中心合作,編成教材,成為關渡小學的常態課程。

最後,校長提到海洋資源發展中心的擴大與實際內容,從一間教室的空間爭取到一整層的教育中心。空間包括「海洋故事隧道」:作為敘事的開頭,讓小朋友了解關於海洋的故事;「人造沙灘」則是教導小朋友關於淨灘、海洋汙染等等的實境教學,「在地人文區」則是介紹關渡地區與海洋有關的故事,例如關渡宮和媽祖信仰等,最後還有「海洋閱讀區」,擺滿與海洋環境教育相關的書籍。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