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設計思維重新思考CBA(註一)
文/營運總監 洪秉綺
這個禮拜來分享以設計思考為工具的方式來引導討論。受全促會(註二)的邀請,我們有機會與社區大學的課程規劃者有進一步的交流,早在三年前全促會受環保署委託進行一系列CBA的課程,目的在讓氣候變遷可以更落實到在地,而在地社區大學在在地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提供出社會人士或退休人士有機會再度進修,也同時可以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區域。
這天,我們到了桃園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在外頭下著滂礡大雨中,從認識彼此開啟了這次的工作坊,有來自台北、桃園、台中等地社區大學的夥伴,部分已經有三年CBA的進行經驗,也有的是第一年才開始執行,老街溪的主任提到,很感謝大家的參與,因為這就是一個夥伴關係,願意坐下來聊才有可能一起做點事情。竹圍工作室的曉雯也說,重要的是連結的過程,而非成果,今天將會從藝術創意的角度來思考,也許會有些不同的新想法。
「什麼是氣候變遷?」是否可以利用手邊的媒材,做出或畫出你認為的氣候變遷在一隻灰犀牛上。為什麼是灰犀牛呢?我們後面在揭曉。在桌的一旁準備了各式各樣的材料,任大家去發想,大家陸續圍繞在這隻灰犀牛旁,左看右看後,開始為牠妝點了一番,有人放了一個愛心,說這應該是大地母親溫柔的提醒;有人在灰犀牛的腳端畫上了藍線代表了海水,也在雙腳旁纏上了紫線,說明因為人類的自私而讓灰犀牛窒礙難行,也有人俏皮地幫牠穿上了紅雨鞋,牠的身上有不少水珠,代表了氣候暖化,汗水不停,也有兩個小盒子掛上身,象徵著氣候變遷如同潘朵拉的盒子,到底是要打開還是不打開,要如何去面對這複雜的系統。這個設計很成功的讓每位參與者有機會離開位置,發揮想像力,來說自己對氣候變遷的想法。
接下來,「科學家給你問」,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教授給我們補充關於氣候變遷的衝擊和挑戰。以前我們常提黑天鵝理論,但是現在有隻灰犀牛,是很常看到的動物,過去覺得不危險,所以忽略,但朝我們衝來,我們一定會恐慌雖自然但要採取有效的行動,晚做少做都比不做好。溫室氣體的濃度增長,工業革命後,突破280ppm,以百倍的速度增長,目前來到410ppm,現在全球科學家和政府和相關專家想辦法不要超過450ppm。因為一超過就會加快地球熱能的累積。地球在短時間遭遇到從來沒有的變化,大氣層的溫度會來越熱。而這也會促發地球其他地理型災害,像是地震火山海嘯的頻率升高,成為最大的衝擊。所以今天做的事情是為了自己和未來,提供正確的知識,就不會死於無知。知災、防災、救災。需要政府、NGO 和社區一起努力。
汪老師告訴我們科學家根據數據和觀察的研究所看到以及預測未來的走向,但重點來了,如何將這樣的資訊從雲端抓下來讓課程設計者或者是行動執行者可以轉譯給一般大眾可以理解的資訊呢?曉雯開始試著提了個問題,既然因為極端氣候,造成了水位上升,那常令人稱羨的水岸景觀第一排是否會首當其衝?這就很貼近一般生活的議題了,沒錯,這是很有可能的,畢竟海平面上升是不能改變,但人類可以改變。而如果老天爺持續降下豪大雨,淹水該怎麼辦?目前社區排水系統無法承受大量降雨程度。也許透水鋪面的道路,例如哥本哈根都市更新,整個道路可以滯洪。下再大的雨,行人的腳不會溼。社區大學可以做的,就是開始讓社區居民有感,進而採取行動,甚至開啟與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討論。所以如何讓別人成為你的股東,認同與分享的力量,減少對立,主動參與,會是最大的功課。
此次的工作坊,有很好的規劃,一方面是以參與式的方法,利用設計方式促使大家發言,互相理解,畢竟你是誰,你也不是誰。需讓參與者貢獻自身的專業,但同時也跳出既有專業的框架。另一方面也請科學家根據研究數據告訴我們目前的地球變化。參與者都給予許多正向回饋。尾聲時,我們提了三個工具書可以與大家分享,《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手冊:以農業社區為例》(註三)、《參與式的適應能力及脆弱度分析Participatory Capacity an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PCVA)》(註四)」和《CARE CBA Framework》(註五)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