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淡水社大
手抄紙
藝術領域分類:
教育活動
紙,不只是乘載資訊的基礎、包裹物品的材料,它的存在本身,記載文化及記憶。像是隨手可得的紙,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究竟紙張是怎樣形成?面對一疊疊的廢紙,我們利用雙手,再次賦予他生命。
文/李珈妍
手抄紙工作坊於8月17日假淡水社區大學舉行,竹圍工作室的實習生李珈妍帶領11位竹圍國小學生進行手抄紙製作。紙張的形成是水和纖維的交織,利用果汁機打斷廢紙上原有的纖維,文字與圖像一瞬間分散或消失於水裡,再次回到有生命力的手抄紙材料──紙漿。學生在導師們的帶領下,開始了一場與紙張的對話。工作坊分為兩部份,一是以一張紙,一句子為題,以手抄紙製成後表面呈現的碎字粒作基礎,組成一句只屬於那張紙的句子;二是以紙上作圖(與夏天有關)為題,用特定顏色的碎紙在手抄紙上拼砌,使紙張在製作的時候已成為有意思的創作。學生有的豪邁地抄紙,把旁邊的同學都弄濕了;有的沉默地進行手抄紙上的加工程序,仔細地把碎紙放在充滿水份的手抄紙上,形成一幅幅有故事的畫;有的主動了解紙張的打碎過程,詢問攪拌過程與紙漿中碎字粒的關係。
到尾聲,學生們把一張張手抄紙貼在玻璃上等待晾乾,或是放在陽光下曬乾。學生們問說紙張何時乾透──沒有固定的標準,時間與環境才是決定性因素。他們的成果在時間的洗禮下漸漸成形,其實造紙過程不複習,但所需時間長,如事前製作適量的紙漿、一層一層的均衡抄紙、或最後等待紙張中的水份蒸發,才能成為一張載有感情和溫度的環保手抄紙。
雖然這次工作坊已告一段落,但並不代表紙張的製作就此結束。活動希望喚醒大家對紙的關注,期望在往後日子裡,學生們仍能製作屬於自己的紙張,與他們來一次深入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