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小梅的竹圍觀察#01:溪水與水泥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梅的竹圍觀察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為期兩年多的《樹梅坑溪•阮ㄟ報》結束至今,在竹圍街坊走動時,偶爾還是會被問起「何時會再出刊?」也嘗試過印製復刻版,無奈實體報刊製作,從勞心勞力的角度來說,的確是過於沉重的負擔。換個想法,在這個資訊時代,放慢自己的心,將日常的觀察點滴,集結在雲端,或許哪天,會再降甘霖。

--

#1 溪水與水泥

流水的本性是在地表上任意飄移,只不過「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對人類的生活容易造成困擾,因此人們想到了用水泥去限制流向的作法。

樹梅坑溪不長,一個上午就能走完大半個流域,但從溪水與水泥的關係去觀察,我們會看到十分複雜多樣的結合:

有毫無水泥影響的「野溪」段;

有徹底被水泥包覆的「排水陰溝」;

有淺淺穿過田野的「水圳」樣態;

有注重排水大於親水的「三面光」工程;

也有將河邊大石擊碎改作護岸就「號稱生態工法」的施作方式(註1);

.

並不是說只要有工程就是對生態不友善的,棲地維護有時候也要依賴怪手的力量(註2)。能確定的是,絕對不希望溪流被水泥四面圍繞,成為見不得光的陰溝──河段一旦加蓋,想再重見天日難上加難。

--

#小梅的時事觀察

淡北道路的議題這幾天再度變得熱門,社區報在第一期就曾經提到(註3)。關於道路開發帶來的環境生態衝擊,多半討論的是紅樹林捷運站外的保留區,不過,這邊想說的自然是在竹圍段落的影響。

.

樹梅坑溪,從捷運涵洞到注入淡水河的最下游段,通常是我們帶大家走溪導覽時的第一站,理由很簡單:離竹圍捷運站走路五到十分鐘,就看到不少的水鳥、河岸的水筆仔、招潮蟹、彈塗魚,甚至水中不時還會撞見上千隻的烏魚成群結隊游著,生態狀況還算不錯。

.

淡北道路的工程是四線車道,在竹圍段的規畫沒有別的可能,就是蓋條橋從溪流上面跨過,緊貼著一旁的社區住宅呼嘯而去。原本下游的生態美景,將被壓在陸橋底下,難再重見天日。

.

從紅樹林捷運站到整個竹圍,大馬路邊的的住宅與工廠,從一開始就保留了空間以供主要道路的拓寬,為何要捨棄原始的方案,硬要從河邊蓋一條新路呢?

--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