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小客廳閱讀筆記 #09 — 本月選文:《社會脆弱度指標能否打開地方韌性的新想像》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客廳閱讀筆記
社會脆弱度
韌性城市
指標
環境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前言//
長期以來,在「綠色小客廳」的社團中,我們蒐集著關於環境藝術以及環境議題的相關消息,這不僅是為我們自己充電,也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在不同領域的資訊交換中激盪出新的創意。接下來每月的第三個週三,我們將會從每個月的貼文中挑選一則提出討論,也邀請各位一同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見。

本月選文:「社會脆弱度指標能否打開地方韌性的新想像」

這個月,在社團中討論度最高的是荷蘭設計週中的另類綠建築,這是一間以菌絲體盤繞構築而成的「成長屋」,這棟綠建築試圖挑戰的是,反轉蓋起一棟建築過程當中常會產生許多二氧化碳的常態,其選用的材料是菌絲體、木材以及香蒲板(香蒲是一種草本水生植物)。藉著這篇為起頭,想以「脆弱度」為主題,跟大家隨意聊聊(然後這個月又挑了一篇超硬的選文,哭哭)。
 
先解釋一下選文中提到的脆弱度(Vulnerability),這個概念來自於聯合國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年的一份報告,是指「系統在多大程度上易受且無法應對氣候變遷的不利影響,包括氣候變異性和極端性」。過去我們大多仰賴數據化的科學資料作為佐證,而忽略了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的質性角度。如今,脆弱度不再侷限於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衡量自然環境的數據、硬體空間的建設等,另一方面,也延伸到以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將社會經濟的條件納入評估,了解不同背景地位等社群的因應能力,更細緻地梳理在同一個社會制度下,社會條件和文化影響所帶來的地域差異性。但筆者好奇的是,所謂「脆弱度」的指標,難道只能用在評估氣候變遷對人類帶來的影響嗎?有沒有可能反過來推論與衡量人類行為對於環境的影響呢?

除了選文中的希望在社會制度面的脆弱度評估上,能加入在地化的指標以激發社會對於「韌性」的想像之外,脆弱度的指標有沒有可能被進一步延伸,探討「行為」之於環境系統所產生的影響是韌性/脆弱,或是可逆/不可逆呢?我們或許能針對單一產品或措施,例如能源發展、工程開發等進行自然科學性的環境衝擊評估,但人的行為選擇很難自外於社會條件之外,我們如何將對於環境衝擊的討論,也納入社會科學的面向進行討論呢?

論及行為之於系統的影響,首先想討論的是我們日常中所做的行為,對於環境所產生的影響與後果。每個人在生活中不經意的小小舉動,逐漸累積成習慣、流行、趨勢、文化,乃至於對環境累積成巨大的影響。若從「行為」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能以此檢視時下流行的所謂環境友善的概念,例如:直觀而言,如果要挑選比較環保的材質,可能會選擇竹子、木頭等製品,因為這些被認為是可以自然分解的材質,但是皮革呢?皮革雖然取自動物,但加工過程中所使用的化學藥劑和大量汙水,卻會對環境造成較負面甚至是不可回復的影響。在上述的案例中,即使竹子、木頭和皮革都是自然材質的一種,但當我們把處理過程所產生的汙染也列入評估,我們就能大略比較出這些材質或相關產品的環境友善程度。(加工過程與方法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進一步來說,時下這些隨著環保意識高漲所衍生出的商業行為,即使標榜著環保,卻不全然符合真正環境友善的核心概念,需有賴於消費者進一步的洞察。舉例來說,環保吸管大多沒有斜口,沒辦法戳破手搖飲的塑膠封膜,所以業者貼心地推出可以劃開塑膠封膜的環保塑膠刀片供消費者選購。在這一連串看似合理的產品開發連動關係,我們是否一剛開始就落入了思考的陷阱,導致為了消滅吸管,實質上卻造成了更多不可回收的垃圾呢?由於塑膠製品在自然環境中難以腐化,日積月累之下,成為沉重的生態負擔,’當人類的「行為」所累積起來的結果,超過了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其不可逆的後果也是所有人類必須共同承擔的。

一如文章開頭提及的蘑菇屋,短期來說,是個概念性高於實用性(但食用性很高)的建築構想,但放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跨度下,卻是個環境友善的結構體。當我們把同樣的議題放在不同尺度的觀點之下,常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一個建築團隊把建築的排碳量,也就是建築過程當中對環境造成的其中一個影響作為著眼點,並依此檢視建築過程當中的每個小細節,其推論出來的結果將會和傳統建築方法非常不同。這些都是將一個選擇背後所潛藏的生命週期評估(註1)列入考量之後,對於抉擇這個行為本身所帶來的改變。

到底什麼是對環境有正向影響且具有「韌性」的行為?什麼是加速環境的「脆弱」且會造成不可逆結果的行為呢?如果行為之於環境系統的影響可以被衡量,或許有助於我們評估當下的每個選擇,或是深入衡量各個面向的決策。我們在上一期的閱讀筆記中所提及的愛知目標,其實就是針對生物多樣性所衍生出來的行動方案,透過在生活中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日常抉擇的考量之一,而不只在於價格、品牌、材質、社會形象等,而發展出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相關行為。

如同愛知目標以不同於科學數據的方式提出行動方案,我們也可以考慮如何將社會科學面向中對於脆弱度的討論,也納入了社會弱勢族群的向度。在衡量人類行為對環境所帶來的衝擊時,我們的社會支持系統是否也應該採取措施,協助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們也能實行他們的環境友善權?又或者,我們更應該將資源投入於資訊的公開與透明化,協助消費者做出更環境友善的選擇?或許只有多管齊下,從不同的角色切入,例如政府、學校、企業、民間團體,每個角色都可以在這樣的概念下衍生出適合自己的策略與行動方案,才有可能促進對於「韌性」的想像與實踐。

漫談至此,再補充說明一下,這次的延伸閱讀看似不著邊際,但每篇都隱藏著筆者對於「脆弱度」評估應用的思考與想像,大可含括政策的評估、生態的影響,小至消費行為的抉擇或古老智慧的積累。無論是哪個面向,是韌性還是脆弱,答案或許就在有跟沒有之間。
 
你說呢?
 

註1: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簡稱LCA,是指「產品或服務從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到廢棄處理回收等生命週期過程中,各項投入與產出對環境的潛在衝擊的評估。」


上期題目:請問蜜蜂的視覺對哪一種光特別敏感?

上期答案:答案是紫外光!你猜對了嗎?

本期題目:請問香港境內有幾種哺乳類野生動物、多少種雀鳥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