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游移美術館在竹圍(1995-1997)

July 15,2021
藝術領域分類: 
策展/研究/藝評

關於「游移美術館」計畫

21年前的臺灣,畫廊裡交易的全是名家畫作,當時由一群熱血澎湃的年輕人所興起的裝置藝術,經常被拒於門外。藝術家范姜明道,有鑑於畫廊在暑假多半不營業,便與阿波羅大廈內的七間畫廊協商,並請來剛從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離職的石瑞仁(現為台北當代藝術館 執行總監)擔任策展人,邀集了八位裝置藝術家,在1994年7月開啟「游移美術館」的第一檔策劃展。

隔年,范姜明道與蕭麗虹、陳正勳,一同促成了另類藝術空間「竹圍工作室」的誕生,於是「游移美術館」陸續於「竹圍工作室」推出展覽,1995-97年間共推出八個檔次台灣前衛藝術家個展。

在1995 - 1997年間共有八位藝術家透過游移美術館計畫在竹圍工作室展出,分別為:「莊普、陳建北、賴純純、杜偉、湯皇珍、黃志陽、劉時棟、蕭麗虹。」

莊普《名字與倉庫》1995

陳建北《行腳—40》1995

 

 

賴純純《心房》1995

我近來的創作方向,仍趨向人與自然與環境的關係,把宇宙空間與人類生命情感再次凝聚交會,使物理性空間「點」的延伸推向更高次元的空間「場」。

「場、凝聚的力量」,係將生活周遭事物、片斷、痕跡記錄下來,由現實與理想中出發,強調時間的流動性與空間延展性,以不拘形式的題材表現其理念,強調物體所承載的歷史及人文精神,在時空自然替換下而形成「場」的根源,並透過作者內心對生命的訊息及美學意境的理想,重又塑造一具有延展性,持續性意義的「場」,最後透過觀者與作品相互關照,產生互動的力量,使凝聚「場」的力量更為延伸擴大,在無窮的生機中,更見生生不息。

最近,我用筆、墨及鎚子來探索自然與空間。今年夏天,在我的原鄉-台灣,開始了「心之系列」的第一件裝置作品。在觀音山下,淡水河的對岸-游移美術館思索著一顆漂泊動盪的心,觀音山的側面,劃過一道彩虹,靈光中閃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很多天,在這舊倉庫改成的游移美術館內,溼熱的高溫,伴著大風和大雨。我以毛筆及墨抄寫「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在一卷卷長的棉紙上,隨著台灣老歌及新世紀海洋般的音樂,滴著汗,一字又一字寫著,我融入了空間成了它的一部份。

朋友及學生來幫我將這些心經紙卷架構成為一「心房」。在倉庫的後頭一堆廢棄的機械中,我發現了,兩個很美且已長滿綠銹的工業用大攪拌器。將它們成為「心房」之中的房子「靜坐鐵塔」,坐在戶內方形鐵塔內,抬頭可看到心經,坐在戶外圓形鐵塔內,抬頭則可看到圓圓的天空。

西藏喇嘛來祈福開展,結束那天,朋友、親人共同解構心經紙帳,並在戶外的圓形鐵塔內焚燒所有的紙卷,化為煙霧散布在大氣中,並為台灣祈福。

大氣  倉庫  心經紙帳  方形靜坐鐵塔
  人  心  戶外圓形鐵塔  大氣

是一層層包疊的空間,其空間由宇宙的能量,大地的氣息及人的思想意念,皆是能量的轉化過程,是存在的現象,也是空的理念。

秋天,我行腳到另一塊土地上  歐洲,在另一個時空裡,我找到了創作「心之系列」的第二件作品「心車」的地點。那是一間300年舊的農倉,木頭的架構上覆蓋著稻草梗,兩座大門,穿透這整個農倉,聯接著,樹、田及天空。內部有一些粗壯的木橫樑支撐著,牆角邊斜放著牛車的輪子。

再次以隨身帶的毛筆和墨,以當地大捆的牛皮紙,兩面書寫「心經」,將佈滿心經的紙卷,來回穿梭在橫樑及輪軸上,架構起「心車」層層的空間中,另有空間,中心處供人靜坐,同時可以看到大氣自然及心經字句。這座農倉就如同一顆心,大氣流動出入,就如同我們的身內流動的血液。我們的意念及情緒的起伏,「心車」在來與去之間,超越它們,超越時間,超越空間。

明天,太陽昇起後,海浪來吟唱,跟著花朵也怒放。自由及開放。
它們飛躍在無限的自然裡。

賴純純于陽明山1995秋

 

杜偉《汙名者的空間》1996

湯皇珍《游移倉庫》

 

黃志陽《囚》

 

劉時棟

蕭麗虹《家園》

竹圍早期的發展以提供創作空間為核心,此系列計畫即為重要的代表,也見證了台灣80年代替代空間的興起,藝術家與美術館/畫廊空間對抗的年代。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