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

In Art We Cultivate:創藝人才的養成

創藝扶植面向,則探究藝術家和藝術行政的培育之道,以及駐村單位、藝術家及藝術人才之需求、相輔與轉型。竹圍工作室除了積累駐村空間的資源與社群串連能力,針對藝術家的扶植將能開展的新向度為何?以及藝術行政人才又如何在藝術產業的行政支援層面中,更具能動性的扮演重要之協作者的角色,駐村單位又可建立長期而有效的藝術行政培力。
2019-12-14 09:45   through   17:00 Add to Google Calendar
2019-11-22 00:00   through   2019-12-12 00:00
106 Taipei City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北師美術館

1920X10803.jpg

 

In Art We Cultivate:創藝人才的養成

  • 活動簡介 Introduction

竹圍工作室擁有25年的串連藝術社群及國內外組織網絡的能量,此次將邀請參與者一起關注藝術人才扶植及組織網絡之議題,思考如何深度延續組織間的合作,且共享資源、共創連結的可能性,也探究藝術家和藝術行政的培育之道,及藝術人才的需求、相輔與未來機會。而竹圍工作室以民間藝術駐村單位的身份,在藝術家、藝術行政的扶植面如何開展新向度?除了每年藝術家駐村計畫,針對藝術行政如何在藝術產業中扮演重要的串連角色,及思考建立長期的藝術人才培力機制。期待大家一起在本場工作坊中相互交流、討論、分享彼此的經驗!

  • 活動子題 Topic of discussion at workshop

藝術社群的自我組織與協作
藝術家與藝術行政扶植的新向度

  • 活動流程 Schedule

上午場 Morning Session
09:30-09:45 報到 Registration
09:45-10:00 開場 Opening 
10:00-10:10 BCS Session — 研究成果發表與案例分享
10:10-11:00

專題短講 Keynote

10:10-10:35

- 李慧珍 Jennifer Lee/湄公河文化中心 統籌

10:35-11:00

張瑋倫/435 Art Petri Dish藝術培養皿 總監

11:00-11:10 開放現場提問 Q&A
11:10-12:00

專題短講 Keynote

11:10-11:35

- 李詠茵 Ada LI/MaD (Make a Difference) 總經理

11:35-12:00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DAC)

12:00-12:10 開放現場提問 Q&A
12:10-13:30 午餐休息 Lunch
下午場 Afternoon Session
13:30-14:00 參與者自我介紹,介紹討論形式講解
Introduce all participants and explain rule of workshop
14:00-14:40 小組討論(一)概念原則 (40 mins)  
Session 1: Concepts and Priniciples 
14:40-14:55

小組分享與提問 Sharing session

14:55-15:10 中場休息 Break
15:10-15:50 小組討論(二)實踐交流 (40 mins)(行動計畫+推廣方案)
Session 2: Actions and Practices
15:50-16:05 小組分享與提問 Sharing session
16:05-16:20 總結 Conclusion
16:20-17:00 自由交流 Free exchange

 


※ 注意事項

  • 活動原則上以中文進行,不備翻譯。
    This event will be held mainly in Chinese. Interpretation service will not be provided.
  • 活動上、下午場次分開報名,填寫報名頁面時請注意勾選項目。
    The morning and afternoon sessions require separate regitrations. Please notify on the registration page.
  • 上午活動免費。若參與下午工作坊則酌收$150元,費用含茶點,不供餐。
    Attendance of morning session is free. The afternoon session requires a $150NTD fee with snacks and beverage included.
  • 為響應環境友善,本活動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敬請自備環保餐具。
    Due to environmental concerns disposable utensils will not be provided on-site. Please kindly bring your own to the venue.

※ 一般報名 General Registration

  • 活動報名截止日期:12月11日(三) 23:59
    Sign up before: 23:59, Wednesday, December 11th

自由短講 Open Stage 報名!Call for Openstage Speakers!

「In Art We Connect:社會實踐的網絡」工作坊公開徵選至多3位提案者,報名自由短講,經徵選通過者,將在工作坊上,擁有7分鐘的短講時間,向現場參與者介紹自己及手中計畫,讓更多領域的夥伴認識自己,尋覓潛在合作者!

  • 自由短講Openstage 報名截止日期:12月5日(四)23:59 
    Sign up to be our OpenStage speaker before: 23:59, Thursday, December 5th
  • 自由短講Opentage入選講者、提案公告日期:12月11日(三)
    Openstage speaker announcement : Wednsday, December 11th 

※ 補助車費(雙北以外) Transport fee subsidy for non Taipei/ New Taipei City residents. 

  • 為鼓勵其他城市的夥伴參與,竹圍工作室提供交通費補助,至多五名。有需求者,請於報名表單內註明居住城市地點。
    BCS provide transport fee subsidy for up to 5 participants who are non-Taipei/ New Taipei City residents. To request subsidy please specify your city of residence on the registration page.

※ 流程說明

  • 研究發表(BCS Session):
    由25週年計畫專按研究員及竹圍工作室成員進行研究回顧,並分享過往竹圍工作室自身或相關合作藝術工作者之實踐。相關專文、採訪影像與文字也將於竹圍工作室官網上事先露出。
     
  • 專題短講(Keynote):
    由竹圍工作室邀請二位議題相關之國內外講者進行趨勢觀察與分享。
     
  • 自由短講(Openstage):
    各場次工作坊舉行前,於網上公開徵求現場發表者三位,每人各自有7分鐘時間,向參與者分享介紹自身實踐案例。講題並於活動進行前預先於網站上露出。
     
  • 小組討論與集體分享交流:
    依據議題研究、工作室成員經驗與案例採訪歷程所採集之相關子議題,提出於工作坊現場討論,並分小組加深交流互動。小組討論的議題內容分為「概念」、「實踐」與「推廣」二個階段。活動結束前均有集體分享交流時間,參與者在主持人引導下分享各組討論內容並交叉提問。

※ 專題講者 Keynote Speakers 

Li_Hui_Zhen_.png

  • 李慧珍/湄公河文化中心統籌

現任湄公河文化中心Mekong Cultural Hub統籌。從事劇場管理服務、藝文專案及藝術節慶之策畫統籌、教學等工作多年。近年關注及熱切學習的範疇包括:藝文環境良性發展、藝術的社會參與、多元人才培育機制、跨文化/區域的學習及理解、區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參與TATT台灣技術劇場協會、PANDA表演藝術網絡發展協會、PAA表演藝術聯盟等民間組織,擔任理事。

As an art manager, she has dedicated to theatre management, cultural projects development, festival coordination and teaching over 20 years. In recent years, her passion and focus are advoc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eco-system, social engagement of art, multiple mechanism for talent incubation, cross-cultural learning/understanding, and regional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llaboration.

講題|MCH現今關注藝文工作者的專業培力及永續發展之計畫、文化領袖培育計畫與專業交流計畫之中的關鍵

  • 介紹MCH目前計畫中,關注如何支持藝文工作者的專業培力及永續發展的其中兩個計畫,切入點:為何要有結構性的設計?使用的方法為何?實際參與者的回饋以及MCH如何反思與檢驗?如果機構無法再支持,各項培力及網絡要如何續航?

  • 文化領袖培育計畫中的幾個關鍵:為何及如何東南亞脈絡?為何要跨越一年四個階段的計畫?為何要設計一個由兩位專業引導者,來引導學習歷程的模式?為何要前往不同城市進行計畫?為何要強調創造的過程而非生產的結果?

  • 專業交流計畫的幾個關鍵:為何要有三方的架構(主辦方、接待方、拜訪方)?為何需要一定以上專業經驗的人適合?為何是兩週?為何不對外open call,而是由主辦方進行媒合、邀請參與以及參與討論與提供建議?

 

  • 張瑋倫/435 Art Petri Dish藝術培養皿 總監

過去繪畫和雕塑創作核心主要圍繞在當代社會人們疏離而寂寞的心境。2016年以「ART LAB X WHO」計劃發起藝術家協作、集結計劃,串聯藝術聚落、藝術家社群、社區、公部門和高中、小學校單位。同時間以「A.P.D.計劃」嘗試以藝術行動進行軟性社會介入,推動參與式藝術計畫和藝術家協作,關注於創作者如何透過藝術計劃實踐面對現實世界中的問題。曾任職於奧美、李奧貝納廣告等全球廣告公司集團, 目前就讀於台北藝術大學藝跨所。

講題|A.P.D. 計劃—藝術家自我集結與共創

「A.P.D.計劃」- Art Petri Dish,是在「435 藝術家工作室」- 本地藝術聚落所內發起的藝術計畫。透過藝術家的集結、協作,產生擾動現實的力量;同時關注當代藝術社群中,創作者如何透過合作、交流,產生個人創作脈絡之外「有機」的「變異」。若創作是藝術家聚焦於個人深層內在的過程,那麼「A.P.D.計劃」則是反向以一種全敞開的姿態,透過各種形式的超連結,建構藝術家與其他社群間的網絡,主動開啟下一步的行動,藉此反思當代藝術工作者被各種機制、體系收編,逐漸失去主體性的處境。

 

  • 李詠茵 Ada LI/MaD (Make a Difference) 總經理

現任MaD (Make a Difference) 總經理,主要從事項目管理、外展和藝術行政,關注創意人才培育、生態和社區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時常為共同創作和連結帶來的美好風景而感到快樂。過去曾任國際媒體製作統籌、紀錄片拓展及推廣和文化研究的教育工作,於英國華威大學取得創意及媒體管理碩士學位。

議題介紹:

第一部分,以MaD二年一次的國際交換計畫為主,分享創意人才交流計畫、回港後的人才與進度追蹤、進入香港社區的互動與實際計畫落實、2天的國際年會分享交換經驗及成果、未來計畫。第二部份,以團隊如何執行、設計這些計畫、未來營運方向、團隊成員構成及自主培育或學習機會,也談及目前香港人才環境的現況分享。

 

單位簡介: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成立於2008年,是科技藝術媒合與推廣的創意團隊,致力於促進數位藝術產業發展與數位藝術軟硬體建設、推展數位藝術活動,以提升全體社會的數位藝術生活。2009-2017年營運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策畫執行「臺北數位藝術節」。2018年成立台灣數位藝術中心(DAC.tw),開啟「概念美術館」、「ARThon松學校」等核心計畫。

ARThon藝術松學校的Athon字根表示這會是持續時間很久的運動,加了R代表藝術(art)也代表重新啟動(restart)。這個學校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或、都是老師都是學生。大家透過長時間的對談,彼此學習也彼此教導。ARThon藝術松學校影音平台上,透過360度全景影片呈現講座、工作坊等現場,觀眾可自行調整觀看角度、加上各種檔案形式的註解,藉此提供雙向溝通的空間。

議題: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組織及營運方法、多方人才跨域合作計畫

基金會團隊的分享可從數位藝術基金會的組織、成員組成、核心方向、營運策略談起,及松學校、概念美術館主要二個計畫。分享計畫如何發想和起源、計畫是如何運作及規劃、計畫中的活動與影音平台如何網羅及串連社群、藝文工作者或藝術家參與和實際對談交流,同時,也透過影音平台朝向知識傳播與共享,達到教育理念推廣與促進數位藝術發展。

僅參與講座(上午) NT$ 0.00
參與工作坊(上午+下午) NT$ 150.00
106 Taipei City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北師美術館
Phone: 02-8809-3809
Email: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