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專訪張惠莉:逐水草而居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7期
Tag: 
張惠莉
樹梅坑溪
《在地綠生活》子計畫
植物染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賴佳翎

近日台北又濕又冷,只是待在家裡也覺得自己要發霉了。不過,坪頂國小的小朋友感覺不太在意這場不知何時才會下完的雨,我看著他們盡情地在操場奔跑、玩鬼抓人,然後浮現在眼前的是一個被畫滿星空和星座圖案的司令台,事實上,那和我印象中的司令台差距很多,大概是可以一腳就搆到的高度,令我不禁想像在坪頂國小開朝會的情景有多溫馨可愛。

這種可愛的種子很快地就在校長室的談話裡散播開來,負責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在地綠生活》子計劃的藝術家張惠莉反問我,知不知道四百年前的台灣出口什麼東西到世界各地?結果這一問,讓我恍然意識到自身對「史前教育」的認知貧乏,答案正是植物。當時,葡萄牙人經過台灣時大為驚嘆:「福爾摩沙!」(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到後來成為荷蘭與西班牙人的秘密尋寶的後花園,都是因為發現北台灣有豐富而多元的植物,而且經由染色做成衣服後,有抗菌和防腐的功能,和當今大量被濫用的化學染劑比起來,植物染的應用對人類肌膚和大自然都有很好的效用。

的確,從前人類的生活方式就是逐水草而居,藉由採集植物探索哪些可以吃、哪些用來染色、哪些能作為藥材,再來是培養出石器的利用,然後才是農耕技術......。透過瞭解植物染背後的意義,我們與先人日常生活的智慧展開了奇妙的對話。

相關專案: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