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談藝術政治前,讓我們先揭開內部經費的大餅-《破報》再訪2010台北雙年展

最新消息分類: 
(OLD)創藝人才養成網:文化創業家進階輔導計畫 Creative Talent Network: Support for Cultural Leadership
Tag: 
Tag: 
Tag: 
Tag: 
Tag: 

文/陳韋臻

台北雙年展走到現在第12年,從上一屆向著政治藝術,歷經這兩年來北美館與國美館引爆的各種文化體制風風雨雨,決心要轉身先過來面對「藝術政治」。

如同前任館長、現任文化局長謝小韞所說的,這次2010台北雙年展(以下簡稱10TB)是「挑戰了承辦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勇氣與作為」,這次的兩位策展人企圖回觀「藝術的製造、消費與流通」,於是出現了白雙全的《回家計畫》和《儲物箱》、石晉華的《台北的X棵樹》和《當代藝術煉金術四部曲》、Christian Jankowski的《館長剪輯版》或者Burak Delier的《「我們必將勝利」調查》等,觸及到藝術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交結點的作品,當然還有饒加恩胎死腹中的《夜間雙年展》計畫,只存在於導覽手冊中的兩頁,更是以絕對幽微的方式,指出了策展人面對官方機構行事的困境與限制。

當代藝術總是如此幽微,幽微到如果我沒拿導覽手冊,如果我不懂北美館這兩年來鬧出的風波,或者不懂藝術體制和脈絡時,藝術的幽微之光絕不會對著我閃爍,更遑論石晉華的五毛煉金術揭露的經濟體制。為此,《破報》在上一期聽過策展人的話後,決定在這期將10TB作到底,將今年台北雙年展的經費分配直接攤開來看。也許可以成為另一份導覽手冊,讓你帶著走進10TB時,看見內部的人物和作品時,有另一份經費結構對照表,理解眼前的「藝術的製造、消費與流通」,也同時理解北美館今年預算表中,雙年展編列的的三千七百五十萬人民納稅錢是如何被分配,甚至連策展人林宏璋聽到總預算時,大感訝異地說:「北美館從頭到尾都跟我說,總經費不到三千萬!」對此,北美館公關室楊舜雯表示,三千七百五十萬還包括了53屆威尼斯雙年展參展經費,雙展辦的其他展覽及國際交流費等等。

PART I 雙年展人事費用圖說
除了美術館本身的編制之外,展覽需要的人力尚有策展人、藝術家、策展協助,以及導覽和作品維護的工作人員。而這份由北美館決標案件下列出的人事費用,顯出相當玄妙的對比,從國外策展人、國內策展人,再到最末「勞務案」(人力派遣公司)的金額,幾乎是用兩倍的速度向下掉。

面對著這份數字,國內策展人林宏璋口氣顯得略為訝異,他表示:「其實我領的錢只有五十多萬,我想北美館這項列表,是包含了所謂的差旅費……但實際算起來,我的差旅費也並未達到三十多萬……。」略過這份數據的懸疑之處,最醒目的莫過於國內外策展人薪水的差異。實際上,就在台北雙年展在成立雙年展辦公室後,今年跳脫以往國外策展人挑選國內策展人的機制,兩名策展人是幾乎同時產生,而後再行搭配合作,因此,就林宏璋看來,2004年鄭慧華與芭芭拉兩位策展人主導權爭議的現象,似乎就此打住,至於面對國外策展人接近兩百零七萬的金額,與國內策展人八十六萬的數字懸殊,林宏璋笑著說:「以前還有差到三倍的,這次算起來其實還好。」

再向下到人力派遣公司的標案,少少的二十三萬給不知道幾名派遣工的預算分配,不免讓我聯想到才在不久前才在地下室開幕的陳界仁編年展,開幕會上邀請國美館派遣工的行動藝術表演。而就在10TB展覽現場,其中一位不具名的大學生臨時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是為了雙年展被北美館特別聘用的:「月薪?沒有!我們是算時薪的。」一個小時一百元的薪資,配合北美館開館時間算來,一個月約兩萬元的薪水,站上一整日還要外送笑容跟高昂的音調,就是每回觀眾走進雙年展中,阻止你拍照或觸摸作品的年輕肉體。

PART II 藝術家費用分配圖說
雙年展的政府採購標案中,關於藝術家的製作費用,則從十萬到五十幾萬不等,就在這「不等」中,出現了若干插曲。首先是關於整個10TB聯動計畫單位的不平之聲。參與了兩項聯動計畫,並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自行舉辦的「台灣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中參上一角的姚瑞中,率先對著記者抱怨,這回10TB的聯動計畫經費,每個單位僅補助10到15萬元,卻身負不只一項的展覽或計劃,「像是我的全台蚊子館調查,學生都是無條件在各地跑,光是書籍印刷費用就花了27萬,還要送北美館兩百本……TCAC的「台灣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辦展經費兩百萬都是藝術家自己去募的,北美館只補助十萬元,卻要成為雙年展的名下計畫活動,所以才會在最後一刻選擇退出聯動計畫……」而策展人林宏璋則表示:「各單位有向文化局和文建會申請補助……當時我也曾經希望聯動計畫補助能夠更多,因此向前館長,也就是現任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可否談一下這系列的計畫內容,但她卻始終推託不肯見面,直到雙年展開幕時,才出現講官話……」

(*勘誤:紙本印刷中"謝小韞",刊出後經策展人林宏璋指正,表示他所指的是前任館長,前任文化局長與前任副市長李永萍,以及文建會主委盛治仁。)
另一方面,不同參展藝術家在作品製作上,也面臨了不同的情形。製作經費將近兩百二十萬,整整高出其他作品費用至少四倍的「改進團隊」作品《Google辦公室2.0版》,大坪數的展場上,放置了許多休閒用品,包括桌球桌、沙發、電腦桌、吧台、展演空間與一台小箱型車,在提供觀眾重新思考美術館作品與自身互動,和打破藝術作品的高豎框架介面的同時,觀眾也成為藝術作品的構成之一。但是對應著一旁屬於姚瑞中的兩張白板展示空間,則又是另一種作品構成的對照。

相較於「改進團隊」《Google辦公室2.0版》的高製作金額,白雙全的《回家計畫》就顯得平價許多,因為「我覺得做作品好累,所以這次我就向策展人表示,我想要做個可以到處走到處逛,不用太累的作品,因此才有了這次藝術家陪觀眾回家的作品產生。」也因此,作品幾乎都不是在美術館或藝廊中展出的白雙全,《回家計畫》的製作費就是交通與住宿費用,每天下午三點到美術館上工,等待觀眾將他「挑選」回家,白雙全說:「這樣很好,我不喜歡那種展覽完就變成垃圾的藝術作品,像我另一個作品《儲物間》,也是問北美館缺什麼東西,他們說儲物櫃,因此有了這個構想……倘若可以用最少的經費做出藝術作品,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

這是藝術製作的部份。至於在藝術經濟機制的層面,石晉華的《當代藝術煉金術四部曲》,則相對複雜。因為北美館提供製作經費的不足,石晉華選擇將部份展場上網拍賣,再將拍賣所得挹注到《台北的X棵樹》製作費中。最初藝術家、策展人與北美館三方協調同意採用得標畫廊以「指定捐款」至北美館,林宏璋表示因北美館最後「怕犯錯」而不肯提供帳戶,導致合約前後不一、得標者斬轉流離最後成為悠閒新畫廊,甚至因此《台北的X棵樹》差點開天窗。石晉華略帶委屈地說:「北美館給我《台北的X棵樹》的經費,只有一顆石頭(兩萬五)的錢,我製作經費要兩百萬,為了這個,還刷卡借錢三十萬,廠商的錢到現在也還付不出來……」將雙年展的展場拍賣出租,這個藝術行為本身就挑戰了北美館作為官方文化機構的位置,莫怪北美館「怕犯錯」,石晉華說:「雙展辦的人已經到了極致了,他們部展人數只有兩、三個,沒日沒夜地在工作,只能說作品牽涉到的各種藝術臨界點太多了,因此,我這個作品在我自己看來並不算成功。」

PART III&VI 宣傳費用與雜支下的美術館見聞
在思考宣傳費用這項支出前,記者在前往北美館的途中,察覺到,無論宣傳效果如何,北美館在花博前置作業的當下,實在相當難以親近。倘若坐捷運後選擇走路,必須繞過因為花博館封閉的一大片園區,或者選擇等待接駁車;騎機車的觀眾可能繞到停車場,才換到保全人員一句:「沒有停車場了,妳要自己想辦法!」開車的民眾則最好把車停在大同大學旁,再走很遠的路到美術館門口。越來越難以親近的美術館,在歷經去年考量「因為花博,打算將雙年展停辦」而後遭致批判的過程後,雙年展終於在花博的圍繞底下如期舉行。

就在記者走完雙年展展場一遭後,溜到美術館外抽菸的同時,遇見了一對有趣的觀眾,並發生了難以想像的對話:

記者:妳們來看什麼展?

觀眾:費城美術館的展啊!難道還有別的展?

記者:有啊!一、二樓有台北雙年展,地下室還有陳界仁的編年展。

觀眾:是噢?!我們沒聽說過,電視上都只有費城美術館的廣告啊!……剛剛走過去也沒有發現還有別的展覽。

記者:那你們怎麼來的?

觀眾:開車啊,停好遠噢!而且路上問了四次路,都沒有人知道北美館怎麼走……我家以前就住在大直,也從來不知道北美館在這裡……

這是花了三百多萬宣傳費用的雙年展在一般台北市民心中的接收狀態。然而就在與林宏璋聊完後,記者對此才暸然於心。策展人林宏璋半是無奈地說:「妳知道,網站的工作遲遲未展開,我和另一位策展人到了快開幕時,甚至還想要自己架部落格讓北美館連結過去……最後一直到了開幕當天才有英文版的網站,開幕兩天後中文版的網站才出來……」
此時我不免想起,花博在自己的官網上,從去年就開始倒數至今;而每次打開電視新聞上的費城美術館行銷,還沒走入展場我就幾乎能背出的展覽作品名單;接續,是姚瑞中語帶抱怨:「真正在地連結橫向出去的聯動計畫,北美館宣傳廣告中,一個字都沒提……」最後,是掛上電話前,策展人林宏璋突然補充的最後一段話: 「如果文化官員真的有對當代藝術關心的話,策展經費就不會這麼少了...至少也該有花博的1/10吧?!妳看,花博館裡面的一件作品,就可以辦一、兩個雙年展了……。」

資料來源  破報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