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MaD年會與香港印象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MaD 2016
葉佩如
藝術領域分類: 
策展/研究/藝評

文.圖/葉佩如

首先,很感謝竹圍工作室與MaD,給我機會去香港參訪,對於參加年會,我抱持著平常心去學習,比較多的體驗的是「在香港生活的感覺」,這次恰好有一位朋友同行––在新竹工作的香港人;一位是一個對香港完全不熟的我,一位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半個台灣人,有趣的是,從不同的觀點去看「現在的香港」和「台灣」之間的差異這件事。

一、MaD年會的參與

總的來說,有一種參加「冬令營」的感覺,大體上課程都算新鮮有趣,但都比較是開拓視野型的認識,可能也因為發表的時間的限制,觀者比較無法太深入去了解,像是看一本書裡頭的「概論」,必須要經過時間去沉澱,才能知道自己想要閱讀的篇章。

(一)藝術如何通達?

課程裡,印象最深刻的是「八目尚賞:藝術同參與」這堂課,我們去參訪「賽馬會藝術中心」(JCCAC)如圖一,介紹內容是「藝術通達服務」,在說明如何對「身心障礙者介紹藝術」這件事,台灣可能也有類似的協會(光之藝廊),但香港的這機構真是做的不錯,這堂課讓我反思到「藝術的觀賞真的是有門檻的」,大部分學習藝術的人,多半是從在一個菁英式的流程演化出來的(包含我自己在內),所以我們會懂得我們彼此在說的話。

但我們似乎較少去想過,ㄧ位身心障礙者要如何去接觸藝術?或者說:我們的社會有沒有看到這些人的存在?也會讓我發想到,藝術創作者的作品似乎比較少在為殘障者設計?(產品設計似乎就較多一點),個人也想說:若是藝術創作者的作品,為了這樣的設計形式存在,是否又會出現怎樣不ㄧ樣的風貌呢?藝術中心推廣通達服務有ㄧ句名言:「眼可聽、耳可看」,這句話蠻打動我的,也會讓我想去探討「藝術如何實用」以及「如何推廣」?這件事,如:藝術治療、社區藝術等領域,以及身為創作者的我,在創作中可以發揮的或從中得到哪些創作的養分?

(二)社區藝術可以怎樣做?怎樣展?

另外,機構裡面還看到一個不錯的展「多ㄧ點,藝術節」,主要也是談藝術進駐社區這件事,並且帶自己的社區做國際的交流,展覽十分的精緻、講究,會讓我想到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室內展出,也許是機構本身就具有相當的藝術專業,相較台灣文化局所舉辦的社區成果展,這個展演更有主題性,也開放工作坊讓人參與,完整度很高。

因為自己在新竹也同樣在社區做成人藝術教學(資歷上算是第一年),往往身兼多職,既是教學者也身兼策展人身分(成果展),另ㄧ方面還想保有自己的創作,看到這樣的展演,會開始從藝術的本質去思考幾件事:「藝術如何轉換成實用的方式向社會大眾推廣––特別是沒有學過藝術的人、台灣身障者的藝術服務在哪裡?藝術如何消彌階級與障礙?」(這應該要有很大的智慧吧)

大致是以上這樣的心得。

二、香港印象

(一)懷念海上的平靜

如果要形容我看見的香港,我會用「夾縫裡的經濟」去稱呼,因為先天地理的關係,腹地本來就不大,所以需要公宅和高樓發展,「商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與自然環境相比下,有一種兩極化的現象。

在鬧區,印象最深刻是被紅綠燈「噹噹噹」逼的不得不往前走,這是在香港最難忘的聲音。像我原本對於「去澳門看古蹟」抱著美好想像,沒想到第一站是免費接駁車去賭城(疑惑為何沒有古蹟專車),然後前往大三巴牌坊的路上彷彿到了淡水老街(還有賣豪大雞排喔),似曾相識的砲台,比起來,我們台南實在太有看頭多了。

坦白說我最懷念的是坐上前往澳門的噴射船,在海中看風景的那一段時刻,算是比較愜意的時刻,也才能在這擁擠小國裡,稍稍感受到遼闊的感覺。

(二)善用公共空間

香港的公宅算是本地名產吧,相較於台灣炒房炒地皮的變相發展,香港的街景真的是比較規矩,雖然我還是比較習慣台灣那樣,沒有秩序卻很夾雜各種風格的建築;另外,我喜歡去上他們的公共廁所,空間很大又有管理人員,而通常公共廁所會和公共淋浴間在同一棟大廈(供給街友使用),淋浴的熱水也會標示開放時間和熱水時間,通常低於20度才會供應。

我們居住的民宿附近,有一個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私人),社區中心會提供街友的收容,難怪我很少看到街上有流浪漢,街區還算是乾淨的,社區樓梯間雖小但都附設無障礙空間,也有課程的學習,有點像是台灣的救國團+里民中心的混搭。

在公共空間的利用上,香港是真的做的不錯,我好幾次搭地鐵,看到社區學員的藝術創作在地鐵展出,也常看到廣告小貼紙隨處宣傳,可能是腹地較小的城市裡頭,特別能把握可以用的空間和進行宣傳吧。

三、結語

去完香港之後,有一個心得就是「越來越愛台灣了」,雖然賽馬會這個非營利機構實在運作得很好,香港因為商業地位,往往成為展露頭角的亞洲舞台,但是,身為台灣人的我,也深深感覺到台灣資源的豐富、腹地廣大、人民創意無限(雖然偶爾會被亂搞而掉漆),深深感到身為台灣人的驕傲;回程,更想回來深耕。

除了台灣政治的貪污、炒房等困境外,或許我們可以期待藝術團體的力量,讓下一個創不同在台灣發生吧。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