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萬洳憶
攝影 /陳彥慈
2020/06/16
跨國的海洋書包藝術計畫,以海科館承辦、邀請台灣藝術家一起創作海洋書包,並與當地學校合作,讓這次的計畫深入校園,與學生互動思考。
本次邀請到台灣的行為藝術家魏欣妍,與碇內國中美術、繪本社,分享她的作品脈絡與海洋書包藝術計畫;藝術家挑選了過去的作品,講述從自己如何從攝影開始,接觸到行為藝術—「用你的眼睛觸碰我。我從觀察畫作中不起眼的角落開始... 」欣妍用類似於詩的形式,按著編號亂序的一到十,用具故事性的節奏呈現了她的創作思想。藝術家擅於關注不同層面上人跟人之間細微的關係,以及人的情緒如何在這之間流動;並在公共空間裡製造私密空間,以行為藝術的方式、時而結合攝影及文字,邀請觀者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探討人平時不易覺察微妙的心理狀態、以及各式關係之間的界線。由創造共同經驗,讓人和人的相遇產生連結,從分享記憶到身體的觸碰連接,將不同的經歷,換成同一個回憶。
「一次講座中,藝術家說他所有的作品都是關於愛。聽了之後我做了關於愛的作品。」
〈五對/舞隊〉(Five Pairs)、〈囓你〉(Biting You) 以兩個人為單位的身體碰觸,用行為藝術的方式、以錄像媒紀錄作品,邀請觀眾感受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感受不同層面上與人的親密關係。「只能是兩個女孩」—〈囓你〉,兩位女孩在公共區域中互咬,互相留下痕跡。呈現了藝術家觀察到,專屬於女生和女生,無論是朋友、姐妹、母女之間的親密感,有時幾乎近似於情人,但又有所不同。藉由互咬: 身體互動的表現,放大了這些細微的情緒拉扯。
〈一隻小雨傘〉系列開始討論與陌生者的連結。在美術館中,藝術家執意為陌生參觀者撐傘,隨機加入在觀賞畫作的觀眾。又或者是邀請陌生人共乘一把傘,請參與者在傘下一邊散步、一邊分享自己記憶中不愉快的故事。以雨傘這樣的媒介,欣妍半強迫式的直接在公共場域裡,創造了一個屬於藝術家與參觀者的私人空間,強行拉近了和陌生人的距離。
「不管你喜不喜歡,請讓我為你撐傘。
⋯⋯我們將在這個桃紅色雨傘下共有我們的世界。」—〈一支小雨傘二〉
「⋯⋯雨越大,我來照顧你,你來照顧我。我們可以邊散步,邊把不同的過去,變成同一個回憶。」—〈一支小雨傘一〉
在葡萄牙駐村時,原來預定進行的散步計畫,因友人建議後更動成跟蹤計劃;講座至此,藝術家起身,向在座的同學一個個在耳邊私語她的跟蹤故事。故事內容是什麼不重要,因為就像跟蹤本身一樣,它只屬於跟蹤者與被跟蹤者的單向互動。欣妍在金澤駐村時的散步計畫 <Walk with me> 將物理媒介除卻,她與參與者口頭約定,讓當地人帶領藝術家走一個自己的散步路線,分享藏在公共場所裡的私人記憶。
藝術家的作品脈絡不斷的呈現那些不常被討論的、日常瑣碎的感受。從身邊的親密與疏離關係,到拉近與陌生者、陌生土地的親密感;一名外地藝術家,藉著當地人分享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私密記憶認識陌生城市。藝術家最後向在座的學生提出了基隆散步。先是用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寫下對基隆的情感、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地方的深刻記憶,再來邀請學生們帶藝術家,到這些具個人記憶的基隆散步。
面對同學對創作的疑問與好奇,藝術家給予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問。
「你覺得呢?」學生面對到這個出乎意料的應答,疑惑的同時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答案。藝術家如此應答,讓美術社的學生更努力去感受作品、分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讓所有問題像是解題目一樣,每一題都有標準答案。
藝術為感受重於言說解釋的領域,將多元的議題和藝術表現帶入教育制度中,無論同學們感受到了什麼,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體驗。由藝術從不同視角帶領大家的目光看待事件,讓學生用不同於平常的眼光,關懷身邊的議題和世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