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廖毓荃
攝影 /陳彥慈
2020/06/18
這次竹圍工作室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的「海洋書包活動」,邀請到以回收海洋廢料為創作媒介的「不廢跨村工作室(廢青不廢)」楊芳宜、林資芬藝術家,在2020年6月18日來到第三站基隆正濱國小,與學童們分享此次的計畫。
在課程開始之前,兩位藝術家便帶了各式各樣、從不同國家撿拾來的海廢資材,散開放落在灰白色的地上,為空曠的教室帶來一抹鮮明的色彩,展開了課程的序幕。
在互動中共同探討海洋議題,激發對海洋創作不同的想法。
楊芳宜與林資芬藝術家儘管原各為藝術管理、工業設計的背景,與海洋環境並無相係。但因共同有一顆熱愛海洋的心,在思考了人與環境的互動傷害、創作與舉辦展覽產生的大量廢料後,投入了環保藝術的領域。兩人平時多以身為廢料大宗的塑膠袋進行創作,其他也有人工纖維、保鮮膜、麻袋 、選舉旗幟、雨傘布等等用棄的材料,製作「塑膠袋香菇」、「吞食海廢的塑膠鯨魚」等等作品,在回收資源的同時進行美的創造,試著解決大量垃圾問題,也讓人看見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與回收經濟,垃圾們的另一個面向。
在與學童們講解海洋書包活動內容的過程之中,兩位藝術家也從環保議題進行切入,提出「垃圾去了哪裡?」、「為何塑膠袋非為垃圾回收?」、「淨灘有用嗎?」等問題,與學童們進行腦力的激盪。而台下的學生也積極回應「垃圾掩埋場」、「亂丟」、「外地釣客垃圾」等答覆,在互動中讓學童們了解「塑膠袋內沒有固體垃圾是可回收,但因秤重無重量,較少人會進行回收」、「需從源頭開始減少製造與丟棄垃圾,才不會落入持續淨灘卻無實質改變的窘境」。
接著,從「毛線寄居蟹」作品,帶出「不要撿拾貝殼」的行動與可捐贈海產店的剩殼,讓寄居蟹有個非塑膠瓶罐、破碎玻璃瓶等的安穩的家。同時,兩位藝術家也分享了「寄居蟹近親是龍蝦 (出生不帶殼)、殼類喜愛排行、全台募殼計畫、寄居蟹卵漂進海裡成為浮游生物、海生寄居蟹與海葵共生」等有趣的小知識和影片,吸引學童們的目光。
而兩位藝術家在分享完自身的背景與海洋知識後,開始帶領孩童們圍成一個圓圈,以地上多彩的海洋廢物進行活動。從挑選一個海洋廢料觸摸了解、想像成為手邊的配件,到再取其他一、二個材料,想像組合成海底的生物展現。在孩童們進行成果分享時,從「漁網水母」、「塑膠漁獲箱生物」到「海底燈籠魚人」,不僅能看出其豐富的想像力、驚訝於每個個體產生出的不同想法,也能在同時思考海洋垃圾若持續蔓延,生物的內部與外在構造是否會成為海廢般的樣貌,不僅危害海洋生物的健康,也會流至人類的生態鏈反噬,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分享會尾聲階段,再從海廢創作活動回歸書包議題,讓學童們思考「前往有果實樹木、可生火、需自給自足的未知荒島,欲攜帶進一個小型上學書包的物品,進行三天二夜的冒險旅途。」主題中,從十樣必需品的發想,刪減成五樣必需品,到後來與身旁的同學們分享各自的物品,彼此組隊受惠,討論出可生存下去的方法。希望藉此從孩童的角度,看待他們想放入書包內的物品,與課程中心的海洋議題,結合海洋書包的內容主軸,也能在搜集的孩童想法中,組織後續「不廢跨村工作室(廢青不廢)」海洋書包創作的內容,為活動帶來完整的尾聲,也為後續完整海洋書包展覽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