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陳 曼 均 |竹圍工作室 公關推廣暨總監秘書
本案專案助理
活動側記:黃 佳 珊 |竹圍工作室2020春秋季實習生
城市更新案例分享——迪化商圈
竹圍工作室的陳曼均助理以迪化街商圈的案例,分享城市更新的許多面向。曼均先以日治時期藝術家郭雪湖的著名作品《南街殷賑》開啟聽眾對大稻埕過去的文化氛圍、歷史想像,其中「殷賑」為過去的日語用字,有繁榮的意涵。
從地名的字義解釋,接著闡述大稻埕的歷史發展脈絡。「大稻埕」的字義為曬穀空地,從清領時期的公共空間,吸引拓墾的漢人來這交易農產品,從清朝末年到日治時期,大稻埕成為台灣經濟的重心,許多大企業也是在這發跡,現在仍然是北台灣茶葉、布業、紡織業、中藥、南北貨最密集的產業聚落。
之後大稻埕也面臨發展發展,轉捩點為1996年試辦的,運用本來就會進行的年末商業活動,規劃與整合為台灣第一個年貨大街;2000年推出明確的補償地主的方案,採用市政府核可的工法修復老屋,就能夠進行買賣容積,得以保留大稻埕的歷史街區。後來大稻埕也納入URS計畫,越來越多文創商家的進駐、社區和社群的聚集在這裡,
曼均也特別解釋URS計畫:URS為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的縮寫。為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推出的計畫,目標是建立地區特色,每個基地都有它的獨特歷史記憶、希望能復興的工藝。大稻埕為台北市目前URS最為密集的區域,6個基地都有不同的定位,像是「稻舍」推展米食文化。
2010都更處的URS計畫,以軟都市主義(Soft Urbanism)、都市針灸兩個概念涵蓋在裡頭。2006年 Charles Landry的《城市營造》提出軟都市主義,主要談及以創新治理作為都市再生的一個手段,在定義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尋求創新治理的可能性。
大稻埕四季都有不同文化節慶活動,從3、4月開始的「戲春大稻埕」作為起頭。早期大稻埕匯聚濃厚的戲劇能量,全盛時期有13個劇院,像是錦記茶行的老闆陳天來的「永樂座」,現在只剩下幾個小劇場,戲春大稻埕希望讓民眾認識台灣發展的不同戲種,今年度以「俠稻廖添丁」為故事背景,進行的方式很特別,有活動的野台,讓民眾跟著野台走,掌中人會停下來說故事;也會有有展示、工作坊,像是製作掌中偶戲服的工作坊。
曼均也有特別標註每個文化活動的主辦單位,可以發現大稻埕有許多社群進行不同的活動,這些社群透過讀書會進行交流,但「永續大稻埕工作坊」定期舉辦的讀書會,並非實際討論書的內容,比較像是真人圖書館和經驗分享,
許多社群扎根在大稻埕,以和在地連結相當深入的「霞海城隍廟」為例。霞海城隍廟今年情人節與聶永真設計師合作的文創商品「情人節月老祈福香袋」。
還有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販售大稻埕的竹筷,大稻埕有竹、木製品的在地商家,這次的合作能實際幫助大稻埕的商家;霞海城隍廟也走在很前端,與衛生棉品牌合作,破除女性生理期來不能去拜拜的迷信。
提及大稻埕是早期就開始文化治理的案例,當時還沒有「都市更新」、「社區營造」等案例出現。空間是文化治理和文化抗爭的一個場域,文化是打造地域獨特性的手段與媒介,摘自《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大稻埕的文化策略給我們的啟示是文創不應該是與傳統產業平行的消費美學,它可以是傳統產業再生的觸媒。
曼均認為歷史文化資產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石,最後引述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的話:所謂文創,我喜歡稱它為文化,到最後都應該從經驗落實到民眾生活之中,變成空氣講話的方式還有應退進退。
上午場專題:
城市裡的空間想像和文化想像,城市更新與公共空間
以台北迪化街商圈、曼谷Talad Noi兩個案例,探討城市更新的不同面向。兩個案例都有深厚的歷史脈絡,過去都是繁榮的重點區域,歷經沒落、產業結構的轉變,透過政府的介入、社群的推動,使的大稻埕、小中國城Talad Noi展現不同的城市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