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Techit Jiro|SATARANA 共同創辦人,本案合作夥伴
活動側記:黃 佳 珊 |竹圍工作室2020春秋季實習生
公共空間案例——Lhong 1919
Techit Jiro分享的案例是由民間發起,他想討論民間是如何推動Lhong 1919文創園區。首先,簡介Lhong 1919的背景:170年歷史的中式老宅,坐落於昭披耶河的河畔,部分有進行翻修,部分維持原有的建築結構和風格,Lhong 1919的名字,源於火船廊,有進口貨港的意思。
與Talad Noi同樣都位於河畔,Talad Noi位於昭披耶河的東側,Lhong 1919則為西側,基本上受到相同的歷史框架影響,都是在河港附近,也同樣是早期華人移民聚集之地。Lhong 1919有非常濃厚的華人色彩,像是媽祖廟,也因為港口附近所以需要媽祖的庇佑。
1900年這裡逐漸沒落,Lhong就改成宅院,1919由黌利家族收購,他們也是目前的擁有者。黌利家族保留老倉庫的結構,並且拓建。鮑林條約簽訂後,Talad Noi受到影響而沒落,Lhong 1919也開始改建。
Lhong 1919為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結構,四周有房舍,中間有空院,這樣的建築風格是暹羅王朝拉瑪三世在位時期非常盛行。房舍由磚頭跟水泥組成,地板和屋頂為木造,這個區域主要有三棟建築,成U型排列,兩棟為辦公室、倉庫,另外一棟在河畔,也就是媽祖廟的所在地,為多用途空間,現在Lhong 1919還保有原本的建築結構。
Techit Jiro也分享Lhong 1919的計畫內容。Lhong 1919的計畫主持人Saran Wanglee也是黌利家族的後代,黌利家族是當地的大地主,擁有泰國的主要銀行黌利棧銀行,也是設計公司PIA的創辦人,有地主、建商、設計師的身分,可以著手很多事情。
Lhong 1919經歷過員工宿舍、家族企業的辦公室的歷史脈絡,後來經歷翻修的計畫,計畫宗旨就是希望維持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保存古蹟的歷史價值。古蹟和華人文化回隨著都市更新、時間消逝,所以希望能盡力去保存,推動更多的公共空間。黌利小姐於PIA推動著個計劃,園區保存相當多的中國風壁畫,翻修的時候去除石灰,讓原有的壁畫德已顯現出來。
Lhong 1919現在已經規畫許多特色空間,像是:媽祖廟、供展演的戶外廣場、共同工作空間、文創手作小店,戶外河畔附近是大家可以放鬆的公園,可以欣賞昭披耶河的風景。另外還有戶外表演、藝術導覽、戶外市集,也有餐廳提供餐飲服務,園區規劃很適合民眾休閒。舊倉庫的空間則供藝術家、工藝家進駐,也有讓新銳設計師展出作品。也有舉辦2020年的Lhong 1919藝術節,希望能增進曼谷藝術社群的發展,提供藝術家展演的空間。
Techit Jiro分享的案例是由民間私有的土地去規劃的公共空間。創辦人黌利女士曾提到,翻修老宅其實是對老宅的喜愛還有榮譽感,希望提供更多公共空間讓民眾、學生、不同族群的人都能到這裡遊玩,或是欣賞中國藝術文化的美。
上午場專題:
城市裡的空間想像和文化想像,城市更新與公共空間
以台北迪化街商圈、曼谷Talad Noi兩個案例,探討城市更新的不同面向。兩個案例都有深厚的歷史脈絡,過去都是繁榮的重點區域,歷經沒落、產業結構的轉變,透過政府的介入、社群的推動,使的大稻埕、小中國城Talad Noi展現不同的城市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