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從一條溪到一座山 環境藝術行動的跨場域對話

專欄文章分類: 
媒體報導
Tag: 
靜宜大學ido培力基地
從一條溪到一座山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記者顏玲云/靜宜報導】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工作在靜宜大學ido培力基地的邀請下,來到校園空間策展,將樹梅坑溪的場域概念轉換到靜宜大學的場域來進行一場對話,把一條溪的概念運用到位於大肚山側的大學校園空間,因而此次的策展名稱為「從一條溪到一座山」。

此次策展邀請了竹圍工作室的楊智富老師,與靜宜大學的12位同學共同創作。在楊智富的帶領下,透過四天工作坊的形式,共完成了兩件藝術作品的創作在校園空間內展出,主題分別為「地球溪,惜地球」和「你不是過客」,兩件作品又各包含五件小型的作品。

從12月5日開始,「從一條溪到一座山」環境藝術展分為室內展和室外展在校園內展出。室內展將一條溪和一座山的概念分別展現在ido培力基地走道牆壁上,藍綠為基調的顏色讓人一眼分辨出水和山的概念,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屋頂上垂掛的樹枝和懸掛的水袋,使人仿佛置身在真實的環境場域中,引發人的思考。

室外展則將兩件作品分別在靜園旁的德蕾莎公園和榕樹大道的一側展出。楊智富說:「希望我們的概念文字不只是美麗的屍體,更能在美麗的校園空間展場和同學有一個對話,這才是我們想要的。」

樹梅坑溪是一條流經新北市淡水的小溪,隨著生存狀態的變化,於2011年發起了「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希望社區民眾能夠重新思索人與自然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隨著都市的發展,藉由人們重新理解這條小溪流,讓生活在都市的人們能夠回歸社區,享受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活模式。

楊智富談道:「這條溪的主軸是竹圍的社區人士,溪流是否清澈都掌握在社區人士的手中。」他還表示社區環境藝術行動人員作為巡溪員,確認這條溪流的未來命運與自己不可分割的關係。作為這次策展場域的靜宜校園空間,它的環境脈絡掌握在每一個與這片土地有聯結的人手上,藉由與土地的對話,思索校園未來的生活環境。

靜宜大學校園內交織著不同的空間類型和土地脈絡。作為在校園裡生活學習的人又該如何去看待自己在空間中的定位並與其對話?楊智富並不是單純的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和同學們討論藝術的創作概念,而是帶領同學們到校園空間巡視,觀察校園環境,重新認識靜宜校園,運用環境的概念,提出創作的素材、元素、理念等。許多被遺忘的自然景觀,也許就藏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等著我們去發現,通過在地取材,將枯木、藤條、鵝卵石注入了活態的精神。

沿著榕樹大道順流而上或逆流而下,色彩斑斕的石頭、水袋、許願條等吸引著來往的同學,他們駐足,認真的看作品說明牌以及同學寫下的許願條。布展那天,也有同學好奇停下來詢問正在樹上掛地球保護傘的老師「你們在幹嗎?」,讓同學們停下來反思就是這次展出的願景。

這次「地球溪,惜地球」作品包含了彩虹石頭溪、地球保護傘、許願條、水袋、前途陌路五件概念作品,沿著榕樹條軌跡垂掛的81個許願條,是靜宜學生對自然環境的期待和祝福,「81」這個數字則是地球環保日成立至今的紀念日。

近日,榕樹大道下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石頭有沒有讓你忍不住頻頻回頭呢?這些石頭從深藍到黑色的顏色變化則預示著順流而下溪水從清澈到汙濁的變化,讓每一位行人體味其中的韻味。廢棄的木材和舊報紙做成的地球保護傘,廢物利用,用藝術的抽象思維,喚起人們對於地球的思考。「最好玩的就是夢想變成實際的感覺,看著我們的作品一個一個被完成,雖然大家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和看法,但還是分工合作完成了作品。」中文系一年級賀安玉同學說。

「你不是過客」作品企劃者社工交流班學生林炯佳說:「我發現我們與自己所處的環境既是熟悉又是陌生,時間在變,環境亦有所不同,如何能夠跟環境更好的相處,這或許是我們值得深思並要為之付諸實踐的議題。」「你不是過客」這件作品則希望時常處於忙碌的人們能夠停下腳步,發現自己,進而與自己有一個對話的空間,包含了源、門、開拓者、十全十美、夢想藍圖五件作品。從懸掛在彩虹繩下的作品「源」為引導,一步步牽引著同學來到「夢想藍圖」,這裡種植著各式的瓜果蔬菜,就像城市中難能可貴的田間小苑。

「從一條溪到一座山」環境藝術行動,重點在於行動,雖然工作坊的作品創作已經完成,但展覽仍在持續中,藝術扮演的不只是美化的工具,更多的是引發思考的媒介和工具。楊智富表示:「行動還在持續的發展當中,包括在科教館、國美館的展覽,同時行動也會隨著理念的傳播而持續的發生。」這次的環境藝術行動只是一個初步的開始,效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注重的是文化藝術的長線經營,進而使生態環境得以永續發展。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