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

De Onkruidenier

July 12, 2018

De Onkruidenier 主要探索文化和自然世界之間共存和循環的形式,透過實地考察和研究,他們的藝術對人與自然之關的關係提出了新的解說。他們的作品將植物分類、培植、準備和消費的日常行為都轉化為經驗敘說。他們研究側重於嗜鹽生物的品質;地球上有97.5%的水是鹹的,而鹽對這些物種相當有益。所以,作為人類,我們有多大程度能改變人類對植物環境的主觀看法呢?由於台灣的結構導致過度抽取地下水,鹹水進入了稻田,De Onkruidenier 熱衷於探索藝術和設計思維能否有助平衡及停止鹹水和植物之間因文化和環境而互相關聯的循環。 2018年,De Onkruidenier 獲選為竹圍工作室與荷蘭凡艾克學院 Jan Van Eyck Academie 合作「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之駐村藝術家,自9月1日起受邀至竹圍工作室駐村三個月。

楊芳宜 Fay Yang

June 12, 2018

苗栗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藝術管理碩士,為「廢青不廢」創辦人。擁有閩南與客家血統,造就長時期對於「跨」角色、行為、技藝、知識、經驗的研究熱忱。曾任企劃、設計師、博物館教育人員、教育工作者、策展與創作。藉不同角色的參與和換位研究,透過異質編織、再生創作及跨領域合作,探討「廢⇄不廢」、「新⇄舊」、「聚⇄散」、「傳統⇄現代」之間的跨關係; 以及 在「便利速成⇄惜物懷舊」既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如何重新定義「廢棄」議題,發展因地制宜的參與式藝術創作,策動群體參與「不廢行動」,實踐在當代社群影響與自然環境變遷下個人自處與群體共創的可能性。2018年受邀為竹圍工作室「觸發改變的創藝連結」國際論壇與談人,並於同年獲選為竹圍工作室「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藝術家,將於八月及十一月至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駐村各兩週。2018年上半年舉辦「一體兩面,絕代雙膠:減塑循環共創行動」系列淨灘與塑膠袋編織參與式創作,並於 6月10日至6月30日於竹圍工作室展出。  

台北硬画 TAIING Studio

June 08, 2018

關於台北硬画 這是一個由三位具有空間專業背景的畫畫愛好者組成的工作室。 我們希望透過創作的方式,與大家一同探討台灣城市的特色。 台北硬画獲選為2018年竹圍工作室「創藝駐村計劃」藝術團隊,自6月16日起駐村展出一個月。   成員簡介 關於林思駿

「永續藝術國際合創論壇」活動記錄

May 25, 2018

文字/游筑鈞 攝影/竹圍工作室 編輯/竹圍工作室 竹圍工作室於2018年5月6日舉辦了「永續藝術國際合創論壇」,邀請來自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擔任主持人,講者則邀請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洪秉綺、英國人才培育平台 The Field 總監 Sholeh Johnston、泰國護樹團體BIGTrees Project共同創辦人Anunta Intra-aksorn及新加坡藝術團體Post-Museum,搭配四位與談人—「廢青不廢」創辦人楊芳宜、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副執行長施佩吟、藝術家陳泓易,以及策展人邱俊達。論壇主題包含「文化政策與全球環境永續行動」、「廢棄物的春天」、「第五元素:土、水、風、火與心」、「城市實踐:流浪計畫、都市實驗與另類經濟」。

「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第三日記錄

May 25, 2018

文字/黃翊凱 攝影/竹圍工作室、台北國際藝術村 編輯/竹圍工作室 竹圍工作室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於2018年5月2日至5月4日共同舉辦了「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邀請來自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英國人才培育平台 The Field 總監 Sholeh Johnston、泰國護樹團體BIGTrees Project共同創辦人Anunta Intra-aksorn,以及資誠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的郭蔚霖 Stacey 擔任我們四大主題的講者。在為期三日的活動中,安排了密集的講座、小組討論、參訪,以「環境與人才永續」為主軸向外推展,內容囊括了藝術進駐、社區參與、環境永續指標(SDGs),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SR)。

「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第二日記錄

May 25, 2018

文字/姚羽亭 攝影/竹圍工作室、台北國際藝術村 編輯/竹圍工作室 竹圍工作室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於2018年5月2日至5月4日共同舉辦了「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邀請來自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英國人才培育平台 The Field 總監 Sholeh Johnston、泰國護樹團體BIGTrees Project共同創辦人Anunta Intra-aksorn,以及資誠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的郭蔚霖 Stacey 擔任我們四大主題的講者。在為期三日的活動中,安排了密集的講座、小組討論、參訪,以「環境與人才永續」為主軸向外推展,內容囊括了藝術進駐、社區參與、環境永續指標(SDGs),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SR)。

西田秀己 Hidemi Nishida

April 23, 2018

Hidemi Nishida1986年出生於北海道小樽市,現居東京。他於挪威卑爾根藝術與設計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他的建築背景將實用性與自身對環境的親密轉變的興趣結合起來。Nishida關心環境議題,解構並適應產生的體系、素材或是完整的景象,使我們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他的建構出一個存在而短暫的體系,通常運用回收材料與現成物去創造一個對於空間、時間與記憶的自我創作。 他的興趣也包括對於特殊空間的記錄,包含其過去的重要性與在此累積的人們的記憶。他最近於退役的鐵路舊址上記錄了50平方公尺的鐵路線。這些鐵路線過去運輸煤礦,能使用一個A4大小瀏覽器進行瀏覽,產生了建立於不同角度上的資料記錄,運用不同的方式像是攝影、錄像與聲音裝置。 Nishida同時致力於社會活動,激發人們的想法,進而關注多彩的的世界。他通過聚會、討論會、演講的方式分享與交換多樣的想法,將自己的經驗與他人共享。自2017年春季起,他也投入東京藝術聯盟實踐計劃中名為《天佑東京》的劇本創作。該劇作由首席劇作家Hitsujiya Shirotama執導。

Anunta Intra-aksorn

April 03, 2018

Anunta作為 BIG Trees Project的創辦人,致力於喚醒人們對城市中的植林,尤其對於城市森林中生物多樣性的公眾意識。生態多樣性作為促成更和諧的居住環境的基礎,Big tree project的願景為樹立永續發展的生活理念,使得樹木和城市發展可以共同永續成長,在進行街道和交通的改造時,兼顧樹木和野生動物的生長,是BIG Trees Project 持續努力的方向。在另一個領域,作為知識管理專家,她運用她的技能與當地社區、政府組織或商業部門共同進行產品開發,藉由合作的力量共同打造城市品牌。 竹圍工作室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於2018年5月2日至5月4日共同舉辦了「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邀請Anunta作為講師,分享她身為一個關心社會議題的團體共同創辦人,親身規劃與實踐的案例,從培養「自然先於我們存在」的概念開始,深入挖掘地方故事與經驗傳承,到跨領域合作、社群網絡連結及號召群眾共創影響力,最終抵達核心價值。對於Anunta而言,永續行動的核心價值即是「你用眼睛所見大於一切最終產品」、「你用心所感受大於所有實際過程」。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