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
Preyawit Nilachulaka
1977年生於曼谷,部分人稱他為Mr. Sexman,是一位泰國藝術家。作品多觀察、叩問社會間的連結,以及我們作為公民的角色。少時在日本多年的生活經驗深深影響了他,因此作品帶有漫畫敘事的美學調性,和《七龍珠》作者鳥山明的故事結構。 最新的系列作品《Death of Bob》,藝術家嘗試探索死亡以及孤獨。結合佛學中對意識的闡述以及「勿忘人終有一死」,他試圖以諷刺手法,傳遞一項無以避免的事實:我們總有一天會死亡。而這樣的概念和當前疫情的狀況格外相符,例如:因隔離和社交距離,被迫分離的家庭。因此疫病如今也被稱作「孤獨病」。 藝術家創造了角色「Bob」,一個從初次死亡復生後,發現自己永生不死的人。《Death of Bob》講述了這個戴著面具的角色,其存在游移於生與生之後的模糊地帶。透過嘗試一次比一次更危險的經歷,Bob發現一個永生不死者能真正感到活著的唯一方法,就是接近遺忘。
王怡婷
王怡婷長期關注自然世界中的能量運行與轉換樣態,這些樣態以自然生命、人造物或種種物質形態呈顯。她經常運用現成物特別是自然媒材,通過雕塑以及空間畫構的觀念來重新調度與建構時間、空間、物質、影像、能量與痕跡的韻律關係,藉雕塑觀念介入影像與空間,並以繪畫形式串連場域,以此形構起新的感性思考場域。近期參考作品包括2018〈不存在的姿態〉選用緩慢枯萎最終死亡的松樹,模擬這棵枯松不可能的生長,與光影結合後形塑成空間繪畫的質感,藉此來想像其生命階段的各種姿態。2019〈過道〉作品利用日式宿舍周遭的藤蔓,度量著建築物廢棄的生命/時間,佔領磚頭、牆壁間隙,蔓生自各個隱密角落,形成人為介入和藤蔓間緊密又分離的消長關係。 這些平面與立體、身體與材質在可見與不可見的轉換/轉譯過渡中,呈現著廣義的生命哲學思維:能量的延長或終止、生長或衰敗、存在或消失、虛擬或實現的種種悖論,都是關於人與自然世界之關係性的重新定義與長期互動實踐的創作課題。
林秀蘋
LIN HSIU PING | 林秀蘋|198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Master of fine Art in Applied Art | metalworking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畢 金工組 秀蘋,不斷的突破創作的疆界,從『金工』作為創作的起點,這幾年走入森林採集大地素材,感受到自然野性之美,內心有份感動,2015-2017年創作一系列大型的藝術雕塑,以女性的子宮作為原點長出源源不絕的生命力,邀請女人,小孩,男人一起共同創造參與的藝術計劃『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同時跨入策展,空間設計等領域。 BONTE好物金工|創辦人 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藝術計畫|發起人、策展人、藝術家 棉樂悅事工坊|視覺行銷設計 本立自然良品環保店鋪|共同創辦人
吳權倫
吳權倫出生於台灣台南。自然與文明,生態與政治,媒材與數位之間的不斷改寫、折衷與矛盾,一直是吳權倫創作的普遍背景。其運用電腦生成影像、攝影、素描、現成物、陶瓷等多元媒材,發展成以觀念與研究為基礎的裝置作品。近期作品多從一段收藏/收集的過程起步,關注這些「收藏物/收集物」自有的身分與啟示,再逐漸納入歷史與社會的脈絡。吳權倫曾獲得台新藝術獎年度提名,以及台北獎及高雄獎優選。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韓國光州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柏林貝塔寧藝術村展出,並受邀參與「2014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作品受國立台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近年前往首爾、柏林以及祕魯等地駐村及發表。現居與工作於柏林與台南兩地。
Phạm Nguyễn Anh Tú
Phạm Nguyễn Anh Tú是胡志明市新銳實驗視頻的藝術家。 他的作品側重於酷兒身份和幻想的主題,描繪了嬉戲的場景、遐想和自我內心的對話,最後以攝影、錄像的方式來轉換成電影的呈現。 Tú也會通過動畫拼貼和色度鍵接合成的組合產生像是模仿夢幻般的狀態和體驗。 Pham Nguyen AnhTú在胡志明市289e Bar開設獨立電影院“Đéo”,他曾與西貢SàiGònQueer等當地組織者以社區實驗的方式合作,以支持和連接新興和成熟的錄像作品。 他過去曾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等機構展出過作品(作為酷兒亞洲電影節),而在雅典、希臘和西貢的恐怖電影系列作品也在胡志明市進行實驗及測試。2019年也因Dogma的支持,在奎因畫廊的展覽“ The”做作品呈現。 2019年10月,他將在竹圍工作室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駐村計畫。
李佩琪 Lee Pei-Chi
“用插畫整理思緒,用裝置與人互動,哪裡有樂子就哪裡去。” 佩琪的靈感啟發於生活中人與環境之間的詼諧敘事,並將這些觀察加入她的創作過程中。她擅長運用另類的幽默感與令人會心一笑的視角去講述故事,並使用不同的媒材將其運用於平面視覺、服裝織品以及立體互動裝置上。與觀眾的互動關係在她的創作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元素。 她的創作理念始終探索著如何用幽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做一些細微調整,讓人們以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他們的日常生活。在佩琪的碩士論文中,她提出了一個討論,「為什麼將遊戲的概念套用在公共空間中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並深入探討「玩樂與幸福感關係密切」的觀點。 在佩琪的碩士畢業製作,「告訴我你的秘密」,她從自身這看似混亂卻又帶著節奏工作環境,近而探討人們如何打理自己的居住空間,及其背後故事的觀察。她用插畫的方式將那些在生活中我們不曾注意,抑或是那些習以為常的小細節轉化為新的語言,改變它們原有的型態,賦予這些小配角全新的生命並將它們置於全新的環境中。讓人們開始注意到那些看似平庸,卻富含個性的小細節,並開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他們的日常生活。
林資芬 Tzu Fen Lin
大學就讀工業設計系,曾任都市酵母的活動策畫與設計師,現於台北創作。於2014 年始初識鉤織,將所學的立體造型概念融入編織的技法,自此開起『手動3D列印』的創作生涯。2018 年成立品牌《鉤鉤子Gogozi Crochet》,視開發眾人對織品的想像力為使命。她擅長在創作中使用非傳統的素材,如廢棄塑膠袋、舊衣廢布等。至今她的創作皆與零廢棄、永續、自然生態、城市紋路(Pattern)觀察、創新織品議題相關,其靈感也來自於從傳統工藝學習和紀錄、跨國文化交流中找尋自我定位與認知。2019 年七月受竹圍工作室邀約,於永樂布市四樓 T-Fashion 空間舉辦「創衣蔓生 — 林資芬纖維藝術個展」。
程仁珮 Cheng Jen-Pei
程仁珮 (台灣) 1983 年生於台灣,當代藝術家。2019年獲選為竹圍工作室與日本橫濱黃金町區域管理中心合作「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駐村藝術家,於9月15日起進駐黃金町區域管理中心三個月。 創作形式以「參與式藝術」與「行動藝術」為主,從環境與人文議題,研究飲食文化在當今時代裡的姿態。 所進行的飲食研究創作中,所探討的飲食文化層面不單侷限於食物或料理,更多是囊括飲食文化背後的構成因素,例如:物產種植、食材運輸、食品加工、產業歷史、政治性食物、民族遷徙等項目,試圖以視覺藝術,描繪飲食在文史中的樣貌。 在法國、越南和菲律賓多次駐村經驗中, 針對各地不同飲食文化提出許多展演計畫,探討民族遷移和飲食風俗之間的關聯性,並聚焦在飲食文化和歷史記憶。